本篇文章2630字,读完约7分钟

仲夏的一个下午,在市儿童医院的血液(肿瘤)病房里,走廊尽头的一个房间里,两个六七岁的孩子正在玩彩色橡皮泥。他们看起来有点不同于普通孩子:淡蓝色的医院服装,大口罩,最明显的是“小光头”。其中一个孩子左手拿着一根输液针,黄色的药液从他头上的输液瓶慢慢流到他的胳膊上。血液学(肿瘤)病房收治的大多数患者都是白血病患儿。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牛哥,你看我捏得像吗?”一个孩子在一个穿白大褂的男医生面前举着一个“小蛋糕”。这位戴着黑框眼镜和一些“卡通”的男医生看起来很有爱心,用宠坏了的语气说“喜欢,真的喜欢。”

男医生牛军是儿童医院社会工作部主任。陪伴孩子捏橡皮泥和讲故事并不是他的全部故事。

白血病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词。然而,正是在牛军的倡导和实践下,儿童医院第一次有了一个让儿童忘却疾病的小世界,吸引了1万名志愿者,为儿童服务了20多万小时,诞生了上海第一所“病房学校”...

被孩子触摸的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1997年,刚刚毕业的牛军走进儿童医院的临床实验室,几乎每天都去病房采集血样给孩子化验。他天生喜欢孩子,他经常被孩子们的微笑所感动。

上海儿童医院社会工作部主任牛军。

“我经常要拿一根针从我孩子的指尖采血,所以很多孩子都怕我。”起初,带着一点“负罪感”,他加入了医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当时,医院在血液学(肿瘤)病房开设了第一个为白血病患儿提供学习和娱乐的场所——“阳光小屋”。只要有空,牛军就跑去“阳光小屋”讲故事,和孩子们聊天。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白血病的治疗漫长而痛苦,儿童经常需要化疗、骨穿刺和腰椎穿刺。“所有这些孩子都很懂事。有时,即使是成年人也无法忍受疼痛,他们蜡黄的小脸因疼痛而出汗,他们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情不自禁。他们对医生说,“叔叔和婶婶,轻点。”"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每当我看到这一幕,牛军心里就酸酸的。住院期间,他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开心”。

“成长支持”让孩子快乐

2003年,当医院提出让牛军在团委兼职时,他欣然接受。他的“内心渴望”是有更多的机会为孩子们服务。

“当时,为儿童服务主要依靠医院医务人员。因为每个人都忙于工作,为孩子服务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该怎么办?牛军想引入社会力量。

恰逢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申办,志愿者在社会上广泛招募。牛军向医院团委申请资金,并建立了一个志愿者网站,将服务需求发布到网上。这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在当时是一种创新,非常受欢迎。仅第一阶段就有3000多人报名。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但问题又来了:志愿者陪孩子讲故事、聊天、做一些简单的活动,但他们的热情慢慢消退,服务缺乏长期有效性;对于孩子的家庭来说,在孩子快乐了一段时间后,简单的陪护似乎不能解决大问题。

2012年,儿童医院提出建设“智慧医院、人文医院、精品医院”的愿景,人文关怀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要务。今年,医院成立了社会工作部,提供医疗社会工作服务。牛军加入了社会工作部,完全换了一个“频道”。

打破志愿服务的僵局源于孩子父母的关心。这位家长告诉医护人员,当一个孩子生病时,他每天都要面对一个几乎完全与社会隔绝的病房。即使几年后他康复了,他也可能不适应再次进入社会。这句话启发了牛军:“白血病患儿至少要在医院里进进出出两三年,而且很少接触社会,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尤其是那些上学后变得懂事的孩子,有些变得抑郁和内向,有些会放弃自己。”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帮助孩子适应住院生活,恢复自信,建立社交平台,可能会让他们真正快乐。”牛军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门外汉”,阅读了大量材料,并结合自己的志愿者经历,提出了“支持儿童成长”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2014年,牛军成立了第一所“沃德学校”——彩虹湾沃德学校。这是一所位于病房内的“学校”,来自12所学校的教师轮流担任志愿者,每周给孩子们上一次专业课。那些一年到头进出医院的孩子终于不再只是拿着手机打发时间了。“彩虹湾沃德学校”荣获2016年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竞赛金奖。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从爱开始,从关爱儿童开始,牛军的关爱公益事业不断发展。

琐碎志愿服务的突破

如今,在儿童医院的北京西路和泸定路校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非常充实:除了每周二上课的“彩虹湾病房学校”,还有音乐教室和绘画班,同龄的孩子也会定期走进病房与孩子们互动...

被服务儿童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牛军也观察到了另一个问题:近年来,社会上的公益氛围越来越浓,很多人会打电话到医院要求志愿服务;但是让他们做什么服务,已经成了问题。“志愿服务不应该是让志愿者过来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应该在服务中获得和成长。只有这样,志愿服务才能长久。”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即使是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志愿者活动还是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客户受益上,牛军当时就有这样一个想法,可以说是“超前”。

但是,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怎样才能在服务医院中有所收获呢?一个懂事的孩子激励了他。

2014年,一个名叫恒恒的10岁孩子告诉社会工作者,他的家庭太穷了,无法接受治疗,他希望在离开时能向贫困儿童捐赠有用的器官。当这句话传到牛军的耳朵里时,他震惊了,想出了帮助这个孩子的主意。在幼儿园和儿子玩玩具的时候,他有了“为父母和孩子做慈善工作”的想法:让孩子拿出多余的玩具,通过慈善义卖帮助孩子提高治疗费用。经过医院微信平台和熟悉的媒体宣传,他一共组织了500多个家庭,参与的孩子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牛军要求他们拿出玩具,并把它们换成捐款,以帮助他的弟弟治疗它们。仅仅一天,他们就筹集了10多万元。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满意。这样,它不仅帮助了恒恒,还找到了一批“志在必得”的志愿者。后来,牛军每年都组织类似的活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报名。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由于牛军组织的服务活动不同于其他地方,更多的志愿者愿意继续加入儿童医院的志愿服务。在过去十年中,10 000多名志愿者为儿童提供了超过200 000小时的高质量志愿服务。父母的成长支持、医疗保健成长支持……更多围绕儿童安全和健康的志愿服务计划和项目已经提出并付诸实施。

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牛军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和工程人员。他可以在两个小时内谈论他的各种想法,但很难从他嘴里“窥探”出一两个充满细节的感人故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理性,他才能够在琐碎的志愿服务中理清线索,做出突破和创新。然而,他很情绪化,他的手机仍然保存着十多年前和他接触过的孩子的照片。他拿出一块给记者看:三个戴着面具的孩子抬头盯着护士手里的盘子,那是为他们的生日准备的蛋糕。孩子们的眼里充满了怜悯和期望...“他们的眼睛是我前进的动力。”牛军说过。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沪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 建起一座"病房学校"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