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63字,读完约7分钟

根据静安区的消息,“仔细听听今天报纸上的这个消息,“老人疯狂地按下密码的ok键,骗子远程转账179万元”,这发生在上海,所以我们要注意……”走进长宁区天山路街方大小区“温馨大家庭”的小区,听说王定美老师正在和一群老人普及反欺诈知识。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王定美是方大小区“温馨大家庭”小区的召集人。六年前,因为社区里住的老人越来越多,居委会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个共用的交流室,这样这些独居老人就可以聚在一起聊天,更加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结果,位于一栋居民楼一楼的一栋办公楼被腾空,并被改造成一个供独居老人居住的社区。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温馨大家庭”的好邻居

党建引领“社会状况和舆论气象站”发挥重要作用

说起芳达小区,它是以东华大学的前身——中国纺织大学命名的。方大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80%的居民是原东华大学的教职工及其家属。住宅区由5个自然社区和3个村庄组成,有5800多名居民。从旧棚屋、校园员工房、售后公房到20世纪90年代的商品房,这里随处可见。因此,芳达小区党总支书记应平称之为“上海住宅小区的一个缩影”。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在方大的5800多名居民中,有288名注册党员,其中不包括组织关系仍在东华大学的大量党员。”秘书英平说。党员很多,我们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队伍呢?

2001年,时任芳达小区党委书记的胡发起成立了“社会形势与民意气象站”,如今已在小区内家喻户晓。在“气象站”的发展过程中,“气象学家”的数量从最初的几十个逐渐覆盖了居住区的所有建筑和单位,形成了8个自治团体和300多名“气象学家”的团队。总支部还总结了“五要报告”、“五要讨论”、“五要做”的工作方法。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2011年,“气象台”在原有“三五”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十年探索,推出了“六要素”工作方法,通过建立舆情室、发放舆情卡、使用舆情书、设立舆情箱、发布舆情信息、开通舆情网络等六种方式对舆情和舆情进行全面监控。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刘剑锋阿姨从事“气象站”的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据她回忆,最初几年,由于“下岗潮”的影响,纺织大学员工的很多家庭成员都有在居民区附近摆摊做小生意的想法。在“气象学家”发现这种情况后,他们迅速向居委会报告。“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唯一一个搭建展台的居民被说服离开,其他人的想法在摇篮里就被扼杀了。”当然,居委会的解决办法是“堵而疏”。通过多方沟通和协调,失业居民在东方报刊亭找到了新工作。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2006年,旧住宅区的房屋改造项目来到了方大住宅区。该改造工程包括屋顶改坡、住宅水源改造等多个方面。它细致而繁琐,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包括顶层的住户。“会议一个接一个地开幕了。我们在社区中广泛宣传,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想出了一个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胡阿姨也是社区多年的“天气预报员”,谈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居委会给独居老人送去清凉

胡提到:“我们的社区过去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如果你晚上看不清楚的话,真的很不方便。有一次,一位退休教师因为路面不平摔断了骨头。胡书记建议把水泥路改造成沥青路。起初,许多居民不理解,认为劳动和财富被浪费了。党的总支部和居委会召开了多次协商会议,明确阐述了沥青道路的优势、施工方法、如何减少施工影响等。因此,方达住宅区成为长宁区第一个使用沥青道路的老住宅区。”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在过去的16年里,多亏了“气象员”,收集了3000多条各种信息,解决了2280个问题,处理了20多个紧急情况,发出了50多个有效的预警。英平书记自豪地说:“在过去的十年里,方大住宅区没有出现过重大突发事件。”

[/s2/]准确探索多元化养老金并支持幸福“夕阳红”[S2/]

“上海近日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在告诉大家要注意电信诈骗后,王定美老师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高温和防暑降温。这又回到了文章开头的场景。

72岁的王定美是“温馨大家庭”里最年轻的老人,其他十几个老人都超过了80岁。老年人之间有一个约定,他们应该每天下午2点到4: 30来到“温暖的家”阅读和听报纸,分享新闻和交流感情,除夕夜和春节以及下大雨不能出门的日子。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从注意防暑降温到提醒大家不要轻易给别人发工资卡和房产证,看报的过程也是老年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心和提醒。“家里没人说话。当你来到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聊天和交流。”一位老人说。

老年人签到本

靠墙的书架上有一个小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温馨大家庭签到本”。翻开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每天的日期、当天的活动安排和在场老人的签名。偶尔,老年人会在签到本上写下当天发生的全国性事件。

王定梅说,老年人每天下午2点来小区“打卡”,就像年轻人去上班一样,这已经成为掌握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好方法。如果一个老人几天不来,王定美就会打电话问。

“对这个年龄的老人来说,死了又死是不可避免的。在过去的六年里,他们已经赶走了许多老伙伴。”秘书英平说。

据英平的秘书介绍,近年来,方大小区一直面临着独居老人居多的局面。在住宅区的紫藤树下,可以看到老人每天晒日光浴和聊天。

要真正实现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安全感,仅仅依靠睦邻友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旋转的大住宅区中有新的措施。“老伙伴计划”是上海市民政局和老龄化委员会共同推出的一种新型的老年人互助模式。它旨在通过结对和互助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家庭援助服务。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方大小区老年协会会长姜松华曾担任居委会主任,现任“老伙伴计划”负责人。他说,方大居住区目前有14名志愿者,专门为居住区的70多名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

天山健康服务中心为社区人民服务

为老年人获得医疗保健也是照顾老年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由于方大小区距离天山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较远,老年人就医非常不方便。为此,江松华积极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沟通。每个月,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定期派医生到居民区为方大大学的老年人提供配药和验血等医疗服务。姜松华退休后在浦东的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尽管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仍然坚持每周两次给有需要的老年居民配药和送药。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方大住宅区的另一个特点是有许多来自上海的华侨家庭,尤其是老年华侨家庭。仅居住区就有15户80岁以上的华侨家庭。

对于老年华侨,方达成立了一个由15名党员组成的人民感情医疗队。这15名志愿者与15名老年华侨配对,为他们提供细致的医疗服务。每一位接受这项服务的海外华人家庭成员都会收到一张联系卡,上面有志愿者和社区干部的联系信息,志愿者只需打一个电话就可以随时待命。从帮助他们拿药到陪他们去医院,志愿者的服务无处不在,老人非常信任这些志愿者。

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当然,方大小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的热心工作不仅赢得了人民的赞誉,也赢得了多方的认可。三年来,芳达小区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小区、上海市平安示范小区、长宁区第五轮住宅区党建带团金奖、长宁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长宁区科普示范村、长宁区五好海关工作委员会、长宁区优秀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络点等几十个市区荣誉称号。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居民区里开设"气象站" 多元共建"温馨大家庭"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