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4字,读完约3分钟
它曾经是一个拥有密集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城市北部公园。经过25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过去5年,成功实现了从工业社区到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再到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级跨越”。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在上海5平方公里以下的开发区排名第一,单位土地的税收产出强度和利润产出强度在全市开发区排名第二。
该行业已经实现了三次转型
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区东至四塘,西至彭越浦河,南至大汶河,北至走马塘-共和新路-中长路,规划总面积3.13平方公里。该园区始建于1992年8月,位于市北新工业区。园区管委会实施笼改,污染性工业企业逐步关闭和转移,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2003年,市北新工业区更名为市北工业园,成为上海市开发区。2009年7月,园区更名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过去的五年里,市北高科技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综合实力方面,2016年园区税收总收入达到60.66亿元,第二、三产业累计营业收入185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98%以上;引进1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50多家总部企业,具有总部经济特色;园区内外资企业缴纳的区级税收占纳税企业缴纳的区级税收的比例稳定在30%左右。在产业结构上,园区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主导、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为支撑、检验测试、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聚集了1800多家重点发展高科技服务业的优质企业。在开发建设方面,园区先后完成了市北新中新、市北云立方、市北智汇花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市北一中心、楔形绿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率先进入智能化、生态化新阶段;同时,园区通过完善医疗、教育、养老、商业、人才公寓等高端设施,从一个简单的工业园区转变为一个以“人居+产业+休闲”为特色的“工业社区”。在品牌建设方面,园区获得了“国家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优质服务产业名牌创建示范区”、“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和市级荣誉称号。
专注于扩展大数据行业
2016年4月,市北高科技园区成为上海唯一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并推出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和上海大数据联盟,重点引进大数据重点企业和“云数据联动”的产业集聚。园区已引进近60家大数据企业,涉及政务、医疗、汽车、教育、金融、旅游、商业、建筑、农业、体育等行业。目前,园区正在进一步探索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该园区还主动向海外扩张。今年5月,美国硅谷成立了市北高科技美国创新中心,充分开辟了中美之间研究、产业、人才和资本的对接渠道,进一步借助斯坦福大学在精密医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大实力,帮助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目前,园区依托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特色的国家专业孵化器,形成了从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孵化体系。园区君能湾孵化器还被授权对孵化器内的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市北高科技集团投资2亿元设立火山岩基金,重点建设覆盖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需求的投资体系,形成“孵化+融资”和“基金+基地”的服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