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03字,读完约6分钟
今天上午,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在友谊会堂举行。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李强同志,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CPPCC的有关领导会见了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荣誉的上海市先进集体和个人,并向大家表示热烈祝贺,鼓励大家牢记总书记的指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身作则,为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做出新的贡献!
静安区委书记安禄生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合影留念。同时,他还会见了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苏河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第一个全国文明校园、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第四个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等先进单位的代表。
随后,上海召开了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静安区委副书记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大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文明办主任马加斌,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出席座谈会。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文明委常务副主任董云虎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要求,在总结和交流上海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立足新时代,踏上新起点,不要忘记你们的首创精神和辛勤劳动,共同开启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
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医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区域性医疗协会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关爱居民健康,建设升级医疗协会”和“医院-社区-家庭”慢性病持续护理三位一体,分别荣获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第一批和第二批“医疗服务品牌”项目。
cmi指标以“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动医院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反映了医院内疾病的接收和治疗难度以及诊疗技术水平,连续两年在同级同类医院中排名第一,并成功通过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三级医院)。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和文明风尚传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医疗行业优势,开展多种公益活动,组建援疆、莫桑比克、云南等对口支援医疗队,做好各类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医疗保障工作,深化与社区、军队、学校的共建援助,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工作,充分展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严谨、诚信、和谐、进取”的医院精神的推动下,我们将形成“人人知道、人人参与、人人进步”的医院精神
上海苏河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公司连续四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力争在苏河湾地区形成文明示范效应。
首先,在工作的基础上,文明实践被融入日常生活。公司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项目多次获得市级奖项,许多人获得国家和市级荣誉称号。二是自我修养,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注重软实力建设,在苏河湾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所有员工都以尊重道德、善待他人为行为准则,努力营造一个知无不言、知无不言的文明家庭,营造一种浓厚的文明氛围。第三,热心公益、爱心志愿者的品牌基本形成。
公司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长期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曾被评为“上海市扶贫助老先进单位”;不断丰富公益活动的内涵,呼吁聚集区域白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静安区推荐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评审单位
静安区人民法院
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静安寺街道办事处
南京西路街道办事处
临汾市卢街道办事处
上海北方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个全国文明校园
上海第一师范小学
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于1945年创办的实验学校。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开始了快乐教育实验,被国家教委誉为“实施素质教育较为成功的典范”。建立一个附属于第一师的小型文明校园,是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推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内涵;积极阵地建设是丰富学校快乐教育教学内涵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在继承和发展快乐教育理念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校园环境建设突出了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品质。
学校与奉贤前桥学校配对,每个星期四,老师都参加托管工作。托管学校提高了办学质量,托管的最终评价是优秀的。志愿教师服务队和红领巾服务队每周五下午去社区日托中心照顾老人,并信守服务承诺。学校还开展了“爱心食品银行”、“乐道市场”等社会公益活动,师生捐赠食品和日用品,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附属于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用心做公益,用行动诠释负责任和关怀的社会公民。
2016年9月1日,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崇明县范姜小学秉承快乐教育理念,正式开学,这是崇明居民家门口又一所新的优质学校。
创建文明校园永远在路上!我们将拥抱自己的教育理想,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务实攀登,实现我们的教育梦想!
第四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京郊学院附属学校是一所九年制的公立学校。它以道德教育建设的高度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关注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环境。
绿色生态滋养美德,学校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绿色生态环境”的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道德场”。制度保证了美德的培养,学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学校五年规划。学校以规章制度的培养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规范意识,树立道德标杆,是一个遵守规章制度的小公民。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实践每门课程都有德育内容,创造性地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开展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对重点少数民族进行个性化辅导,对“重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科学诊断,并制定转变学习行为的策略。学校建立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班主任、青年教师、心理学教师和党员教师管理网络,充分重视“重点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
精心培养班主任队伍,发展壮大专业委员会队伍,坚持“以孩子为本”、“多方位互动”的原则,形成“家长进课堂、家长进管理、家校互动”的“三进”家庭教育指导特色。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德育课程“双主体”实施的研究成果在上海乃至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