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7字,读完约4分钟
这些天,在午休时间,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的白领们有了一种新的“娱乐”——他们拿着手机,在该地区的历史建筑前“打卡”。经过两个月的数据整理和制作,“最爱文化江宁”平台近日上线。只要你扫描旧建筑上的二维码,71个老居民不能放弃的文化保护点、历史保护点和记忆点就会出现在手机地图上。点击你感兴趣的旧建筑,历史资料和图片将会一一呈现。他们还配备了发音清晰的男声解说音频。白领可以随时用手机“上网”。
旧建筑是一部活的历史,也是一段感人的时代记忆。江宁地区的历史建筑资源丰富,是宝贵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积淀。两年来,江宁路街道充分挖掘“老基础”,向居民征集江宁记忆绘画,推出江宁记忆地图、彩书、故事书,将辖区内的旧历史建筑和红色记忆点纳入居民地图、彩书、故事书,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居民保留这种记忆。
不久前,在大规模的调查中,辖区内许多白领向街道报告说,地图、彩色书籍和故事书只能承载有限的内容,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收集更多关于江宁的记忆呢?考虑到如今人们喜欢网络娱乐,这条街开发了“最爱文化江宁”平台,让白领们可以更轻松地随时了解这些城市记忆。
记者看到,71个城市的记忆分为文化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江宁记忆,红色和谐,文化领域,民族品牌等。如果你点击感兴趣的类别,建筑地标将显示在地图上,然后点击查看详细的介绍和图片。
据街道负责人介绍,街道对这些城市记忆点进行了仔细梳理,特别是找出了那些在老社区居民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记忆点,如华谊发刷厂、第二热水瓶厂、第四民族棉纺厂等。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和整合,将江宁社区建成“无墙文化博物馆”。
昌平大剧院也是这次发掘的记忆点。在“最喜爱人文的江宁”的平台上,点击昌平大剧院的建筑图片,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文字:昌平大剧院,曾经位于彰化路334号,1946年至1958年,专门从事淮剧;解放后,改为公私合营,更名为昌平剧院。后来,昌平大剧院曾被改造成江宁电影院,昌平大剧院见证了上海淮剧的发展。“许多这样的记忆点已经不存在了。通过我们的记录,江宁的年轻人也可以了解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
记录历史,最重要的是真理。为此,街道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考证,以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平台上有大量的图片,一部分是来自档案馆的历史资料,另一部分是从街道到现场拍摄的照片和从居民那里收集的绘画,希望从各个角度反映和记录现在和现在。该街道还为在其管辖范围内的52个城市记忆点悬挂二维码铭牌付费,扫描这些二维码,旧建筑的过去生活可以显示在手机上。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在“最喜爱的文化江宁”平台上上网,这条街在年轻人中引入了流行的打卡和排名的概念。例如,平台上的“我的卡”和“记忆价值排名”两个选项是两个社交功能。“我的卡”允许用户查看他们访问的地标的数量。在扫描代码以获得卡登录后,他们可以得分。每个季度的前30名将获得一份精美的礼物。“记忆价值排名”允许用户查看他们在朋友中的排名。
静安淮剧周小芳学校推广中心也引入街头,在其辖区内的文化中心举办了“记忆江宁-昌平大剧院淮剧情爱资料展”,展示了大量的淮剧资料和图片,在“最喜爱的人文江宁”平台启动的当天开幕。在昌平大剧院原址临时保存的外墙上,通过画淮剧的剧照和材料,创造了一个室外壁画展览。那天,来了许多淮剧迷,其中有些是江宁社区的老居民。现在,因为他们搬到了其他地区,他们在户外的墙前回忆起过去,充满了情感。
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军表示,整合辖区内各类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情景创造”、“故事讲述”、“绘画互动”、“田野探索”等方式,70余种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地标成为最生动的人文教科书。这也是近年来街头探索的一种“沉浸式”社区教育模式,这样每个人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