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6字,读完约5分钟
9月18日消息: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静安国际大数据主题论坛今天下午举行。
在论坛上,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同时,该中心与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签订了合同,这表明上海将坚持新的发展理念,面向世界和未来,符合国际标准,积极利用大数据提高城市的智能发展水平。论坛还发布了《数据流通中个人信息保护最佳实践倡议》,呼吁推进个人信息隐藏身份系统立法,实现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的平衡,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今年是静安国际大数据论坛连续第三年举办。作为2018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个重要主题论坛,该论坛紧跟大数据在城市智能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主题以“大数据和城市智能”为重点,汇集了国内外大数据和城市智能治理。政府、行业、研究机构、智库、大学等有影响力的专家与社会各界探讨大数据和城市智能治理的应用模式,展示上海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果,提升上海城市智能治理水平。
如今,上海已经进入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自2017年被授予“上海大数据促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实验区”以来,静安区以市北高科技园区为龙头,全力打造上海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形成了创新基地、数据交易机构、发展联盟、研究中心和产业基金五位一体的大数据生态系统布局。随着大数据产业在静安区集中和展示的不断凸显,数据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和应用领域不断创新和拓展,静安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纵横协同、应用创新的大数据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机制。
作为全市唯一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市北高新区积极联系国家战略和全市发展大局,围绕“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要素展示和区域经济贡献”上下功夫,不断释放大数据示范基地的“场效应”。
园区聚集了185家具有独角兽基因的隐形行业领军企业和大数据企业,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应用”实现了大数据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龙头企业资源开放共享、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融合、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良好发展趋势。
园区内大数据资源要素较为齐全,汇聚了上海市政府大数据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大数据试验场、交通大学健康大数据研究所、君能湾国家孵化器、静安大数据创新加速器等国内外重要创新资源平台。同时,园区建立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探索了“基地+基金”的大数据创新孵化模式。
此外,园区内的大数据企业涉及广泛的行业应用场景。有交通大数据应用场景,如“费长俊”;有旅游大数据应用场景,如“金棕榈”;有新的零售大数据应用场景,如“大润发”;有金融大数据应用场景,如“钟繇新野”;有智能车大数据应用场景,如“肖鹏汽车”;有医疗保健大数据应用场景,如“威宁健康”;还有跨境电子商务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如“海洋终端”。园区大数据场景的应用也优先应用于静安区151项目,如构建以“大数据+物联网+bim+gis”为核心技术的市北高科技智能园区管理平台,不断升级为“数据可视化、高端技术、科学运营、精细管理”,输出“市北样本”,用于全市乃至全国工业园区的精细化管理。
目前,园区内平均每两个工作日就有一家企业入驻,可创造3.6万元以上的企业收入,实现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的企业税。2018年上半年,园区企业实现总收入1006亿元,纳税总额近60亿元,在“经济密度”方面继续引领全市开发区。
在论坛上,市北高新区发布了《建设中国大数据产业之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将围绕八大创新行动和十九大任务展开。前者包括全球数据服务提供商合作行动、传统行业大数据授权行动、大数据应用场景演示行动、大数据领先人才引进和培训行动、大数据高端平台支持行动、大数据城市空优化行动、大数据城市公共传播行动和长三角大数据协作创新行动。
19项主要任务确定了大数据龙头企业集聚、独角兽企业引进与培训、国际组织招募、传统产业授权、重点领域应用、龙头人才集聚、产业智库形成、产业地标建设、全球品牌传播、长三角大数据协作等实施方案。首次提出筹建独角兽股权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园区“一网通办公”服务示范,成立中国上海大数据产业研究院,打造“大数据创新试验田”和“大数据创业竞赛场”,建立“长三角大数据服务联盟”。
据悉,园区还初步拟定了建设“中国大数据产业之都”的量化指标。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区域(长三角)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数据核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数据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