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03字,读完约13分钟
在“知识分子”文化平台的推动下,“静安话剧谷”品牌日益成熟。图为2018静安现代戏剧谷的戏剧轴心——乌江路的活动场景。鲁治敏
准确主动的活动信息推送服务,让更多来自全市各区的家庭享受到“亲子活动”的快乐。陈伟照片
年轻白领通过“智能”平台预约参加“旗袍制作”活动,尝试自己制作的精美成品,这是一个非遗留体验项目。傅子恺
“智能”平台微型网站有“九大功能,一网打尽”,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腾讯沈达网络设计
2018年9月19日,静安“智慧”文化服务平台项目组参加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集中验收评审现场。张
2018年9月19日,区领导和区文化局一行5人赴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参加文化旅游部组织的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集中验收评审。首先,区领导向评估师详细汇报了静安“智能”文化服务平台的建立情况,随后,上海市文化广播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向评估师汇报了静安区示范项目建设的现场考察和验收小组的评估意见。现场验收小组认为,静安示范工程极大地提高了静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通过了现场验收。最后,与会专家对资源共享、系统安全、社会资本投资和“智能”服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详细的问题。项目组逐一回答了专家们提出的问题。最终,在东部地区17个参与项目中,静安“智慧”文化服务平台脱颖而出,通过了文化旅游部的集中验收评估,在东部地区示范项目评估中获得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静安“智慧”文化服务平台成立于2013年。旨在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长期存在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辐射面广、文化内容缺乏有效整合、文化信息传播路径缺乏、文化活动缺乏多样性、设施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拟利用互联网、信息和智能手段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提升区域公共文化辐射力,提升全区域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2014年,作为“文化上海云”试点项目之一,“知识分子”文化服务平台启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工程建设进程。2015年,该平台获得了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工程的资格。2016年,平台通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验收。2017年,平台通过了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工程中期督导。2018年7月,平台通过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现场检查。
截至8月底,该平台发布了3万多条关于各种文化活动的信息,访问量达270万次,已发展了15万名成员。会员转发和分享文化活动信息近18万次,会员信息超过5000条。
基础设施为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静安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率先召开全市文化强区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建设、建设静安区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和《静安区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办法》。制定《静安区文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静安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建设标准》,修订《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静安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完成城市、区、街道(镇)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基础上,建设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017年,新的静安区文化中心将建成。地区图书馆设立了四个服务点、六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两个流动图书馆。修建了四库抗战纪念馆,修缮了毛泽东在上海的故居。本市第一个设立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全区14个街道(镇)都建立了标准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自2016年以来,已在居民区建成20个“灰色引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每年将新建10个“灰色引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2018年,对251个居委会综合文化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文化室设置率达到100%。目前,静安区14个镇都建立了三级公共文化配送服务中心,实现了四级配送绩效项目,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配送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近三年来,静安“智能”文化服务平台得到了原闸北区特别是新静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区政府重点工作项目和区内实践项目。除政府投资外,还吸引了中国电信投资300多万元进行平台硬件建设。同时成立专家组指导项目建设,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工作组和联络员小组,积极与知名大企业合作,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模式,确保项目顺利有序推进。
在2018年5月公布的京欣市静安区第一次区党代会报告《静安区关于深化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静安区文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静安区》中。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上海文化”品牌全面启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并提出打造“智慧”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服务渠道和模式创新
2013年6月,静安区文化局制定并完成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开始建设“智能化”的文化服务平台,将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场馆和街道社区联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整合系统内外的公共文化资源,与商务委、区科委合作共建共享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文化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成为互联网用户主体、微信用户成为互联网用户主流的情况下,考虑到微信老年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静安区文化局重点建设静安“智能”文化服务平台微信和微网站,并于2017年底完成一期建设项目。
2018年2月12日,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微信微网站正式上线,用户无需下载额外程序即可完成活动和场馆的预订,打造“一键式关注、一键式切换、一键式触摸”一站式服务平台。许多市民反映,与微型网站整合后,使用该平台更方便、更舒适,参与活动获得的积分也可以兑换成精美的文化创意产品。根据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报告,“智能”文化服务平台的群众满意度高达92%。
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的微网站包括“门票预订”、“文化日历”、“场馆预订”、“数字资源”、“空团队房”、“我的节目”、“网上投票”、“个人中心”和“积分商城”九大功能,其中“场馆预订”涉及的场馆包括3个区级场馆和12个街道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26个活动室。市民可以根据场馆的相关介绍和开放时间自行预订,各种活动的信息以图文形式呈现在“订票”和“文化日历”中。
此外,该平台广泛团结业余文艺骨干,并利用“团队空室”栏目,结合本地区“明星团队”评估工作的开展,使文化团队能够开展自我展示、发布活动信息、招募团队成员等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市民组建文化团队的门槛,培养一批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文化社团。据统计,两年来静安区星级文化团队的数量增加了100多个。
提高服务覆盖面并扩大活动的辐射范围
过去,公共文化活动的辐射范围往往局限于这个街道镇及其邻近的街道镇。目前,“智能”文化服务平台已经实现了全区域覆盖,不仅突破了街道和城镇之间的界限,还辐射到了虹口、宝山、普陀、黄埔、徐汇等邻近地区。有些人甚至从遥远的闵行、松江、奉贤、浦东等地来到静安区参加文化活动。2017年,静安区约有90万人参加了重大文化活动,占静安区常住人口的85%。除了中老年人,在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中,年轻人的面孔逐渐增多。
“智能”文化服务平台还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引入在线直播服务,克服了场地面积小、参与模式单一的缺陷,活动参与者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2017年和2018年,静安区重大文化活动在线参与者总数达到2223万人。例如,今年的静安文化品牌“深恋静安爵士之春”音乐节首次使用直播平台,开始直播和互动交流,共有1104万人参与。
预订场地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
“智能”文化服务平台上开放活动室的图文并茂的场馆展示和预订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团队和市民使用文化设施。2017年10月17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荣故居(俗称“荣家老屋”)经过近六年的修缮,向社会免费开放。“智能”文化服务平台不仅依靠微信进行充分宣传,带市民在网上浏览建筑内部习俗,还通过微信预约派发在“荣氏故居”举办的“罗马1950-1965”艺术展门票,让观众有机会“参观”历史场景,真正感受到文物建筑和艺术展带来的人文关怀。
新静安区文化中心开业之初,公众的认知度不高。通过“智能”文化服务平台和“场馆预约”服务的宣传,博物馆在短时间内扩大了知名度,吸引了三代中、老、青三代人,尤其是城市白领,积极参与点心烘焙、古琴教学、旗袍制作等活动,增加了文化中心活动教室的知名度。
加强思想引导,打造多元静安文化品牌
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知识分子”文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着力推进苏州河南岸和北岸两大海派文化经典的融合与创新,着力培育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该平台抢占了静安区重大活动的时间节点,开通了“艺术节”、“上海书展”、“百年商展”等临时栏目,并在互联网上实时直播活动;开辟“文化与文化遗产”栏目,将区域内的文化和文化场馆及非遗产资源数字化;引进富有静安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内容,如赠送戏剧演出门票,在静安话剧谷推广海派文化戏剧作品;宣传“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等专题展览,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计划在静安开展一系列名人访谈,采访昆曲艺术家张军、的孙子张仁峰、作家赵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和规律性的文化品牌工程。
此外,“知识分子”文化服务平台继续推进上海市民文化节品牌建设,在静安区成功举办年度“十大公共文化活动和十大公共文化人物”评选活动,帮助形成了彭浦镇摄影、共和新路茶艺、北站少儿京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社区文化品牌。
依靠大数据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静安区文化局非常重视发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作用。一方面,“智能”文化服务平台采用会员制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分析后台数据库中积累的数据,制定了一套基于会员制积分的成长激励和奖励计划,为大数据挖掘在文化分销效益评估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订票”功能可以帮助政府部门了解公民真正的文化需求和兴趣,也为评价人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提供了数据依据。另一方面,首创“精确定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管理模式,与中国电信合作,部署基于场馆wifi覆盖的精确定位系统,并与平台背景数据关联,实现区域内人流数据采集和文化场馆兴趣爱好统计。过去,平台根据公民设置的(微)网站个人兴趣标签、微信公众账号的背景信息、预定抓票活动的历史记录,了解用户感兴趣的文化活动类型,从而推送相应的活动信息。引入“精细定位”系统后,平台通过“精细定位”主动跟踪市民的线下活动,了解市民参与活动的真实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如亲子活动公告)精细推给不同类型的用户(如亲子活动),让市民享受个性化的个性化文化服务,准确传递文化信息。据统计,静安区图书馆亲子活动的出勤率超过80%。
据“智”文化服务平台工作组技术人员介绍,通过系统统计,可以准确了解博物馆市民的到达时间和频率,发现金牌用户;分析市民经常光顾的空活动室及其当前位置,引导市民有序参观纪念场馆;寻找高峰季节、淡季和高峰人流,并相应调整场馆服务策略。例如,图书馆的人流高峰在11: 00到15: 00,文化中心的人流高峰在19: 00到21: 00。场馆负责人根据这一时间段积极调整服务策略,以更有针对性地优化各项服务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当前,公共文化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静安区文化局将严格按照Xi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自觉承担起高举旗帜、凝聚人心、教育新人、发展文化、塑造形象的使命,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利用网络管理网络的水平,使互联网的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完善软件功能、丰富资源和应用信息技术,平台服务质量将不断提高,实现从文化云数字化建设到“智能化”平台智能化建设的转变,重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未来。
具体目标如下:第一,夯实基础,引进技术。在静安“智能”文化服务平台2.0版的基础上,要统筹规划,勇于创新和变革,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平台,加强平台的信息安全建设。第二,丰富内容,打造品牌。全区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充分发挥静安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继续建设数字静安故事、静安文物、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静安文化文化场馆和静安活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第三,加强治理,确保长期有效性。提高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实现准确个性化服务提供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在绩效评估和智能服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