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9字,读完约4分钟

从促进静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发,今年以来,区教育党工委和区教育局各级干部深入到169所基层学校和其他机构、7个居民区、260多家企业和90多个社会团体。通过实地考察、专题研讨会、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积极总结和梳理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倾听社会需求,有效解决了群众困难,取得了良好效果。

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入院高峰得到有效缓解

今年上半年,静安区教育局发现,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十分突出。在14个街道和城镇中有12个差距,总的程度差距为825。有四个街道和城镇的差距超过100:曹家渡街,共和新路街,大宁路街和彭浦镇。另外,江宁路有近100度的落差,有很多孩子被整体转移到周边街道。

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面对诸多困难,区教育局采取多项措施,建立新的园区,挖掘潜力,扩大33个班级;合理统筹,购买私人学位等方式,努力解决入学高峰上升的问题。2018年,全区幼儿园招收新生7600多名,其中注册儿童6700多名;全区公立幼儿园入学新生5700余人,占75.78%。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积分制”,入园积分提高到120分。共招收符合入学条件的儿童196名,全区学前教育招生保持稳定有序。

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开放场馆供居民健身

为了充分提高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作为区委大规模调研中应对民生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今年开始,区教育局分阶段向社会推广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有效满足了居民就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

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从7月1日起,该区首批42所学校(44栋校舍)正式向公众开放;9月1日,第二批16所学校也如期开学。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开放学校周围的居民逐渐选择进入学校参加体育锻炼。截至9月初,在开放学校注册的健身公民有11,777人,健身人数为75,363人,平均每天健身人数为1,125人,有些学校平均每天健身人数超过200人。10月1日,第三批26所学校(27栋校舍)也全面开放,实现了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的有条件开放,已经100%向公众开放。

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加强学校项目以提高学校质量

办公室水平和质量的教育是做好质量平衡工作。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区教育党工委和区教育局一直把重点放在初中再强化项目上。彭浦四中、和田中学、彭浦三中、伍肆中学、华凌中学五所学校被市教委列入“强校工程”和“百所公立初中实验学校”。

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经过多次调查,静安区教育局在充分听取学校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比较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成熟形式。具体措施是:彭浦三中、静安区民办田家炳中学开展优质民办初中托管试点,田家炳中学采取“一带一路”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全面支持彭浦三中开展“强校工程”;彭浦四中和彭浦初级中学,一所高质量的公立初级中学,实行紧密的集体化。在彭浦初中的带领下,我们将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特色简约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加强顶层设计,注入优质资源,弥补发展中的不足。

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和田中学被列入市北初级中学紧凑集体化项目。市北初级中学提供优质的师资、课程等资源,并以紧凑的集团化运作模式实施一体化联动办学,带动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五四中学作为京郊学院附属“后茶馆教学研究所”的合作单位,已经升格为京郊学院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进一步完成了学校与京郊学院之间的办学社区建设。华凌学校、新中高中、新中初中联合组建办学联合体,依托实验示范高中和公办优质初中的优势,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教学科研共建、初中联动发展,实现联动发展。

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目前,静安区教育党工委、教育局正在从干部配置、“双名制”培训、绩效工资倾斜、中学高级职称评聘、“强校”专项资金、招生改革、评聘奖励、媒体宣传等方面支持五所“实验学校”。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静安区教育系统问计问需 化解办学难题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