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6字,读完约3分钟
住在沪太路的顾老伯因工伤腿脚不便,来到静安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行咨询。令他高兴的是,中心入口处有一部自动电梯,为残疾人提供了方便。
近年来,区司法局以公民普遍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服务,与区残联等相关单位建立部门合作机制,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优惠、更便捷、更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为残疾人建立服务网络
建立“三纵三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便捷及时的公共法律服务。根据残疾人法律需求,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法律顾问和基层普法阵地建设,构建区、镇、村联动的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目前,全区共有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266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了公共法律实体平台的全覆盖,方便了残疾人在当地和附近寻求法律帮助。与此同时,建立了“一个居民(村)和一个法律顾问”制度,该制度已经覆盖了整个地区的266个居民村。共有37家律师事务所和124名律师与居民(村)签订了合同,居民法律顾问是政治素质高、热心公益法律服务、熟悉社区工作的律师,能够有效帮助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
去年,住在静安的居民夏某在骑轻便摩托车去上班的路上出了车祸。对方负有全部责任,但拒绝支付赔偿。夏某因车祸致残,家人失去了赡养,对全家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幸运的是,他得到了社区法律顾问的帮助,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并申请了法律援助,获得了赔偿。
此外,区司法局积极引导各类公共法律服务主体延伸到残疾人集中的地方,如残疾人联合会、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学习和运用法律为残疾人服务”的法治宣传活动,提高残疾人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认识和维权能力。广泛开展公共法律教育,设计和制作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公共法律教育产品,引导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完善残疾人服务机制
区司法局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公共法律服务主体为需要法律服务的残疾人提供语音、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完善残疾人服务设施,缩短服务周期,启动残疾人绿色通道和爱心通道,不断提高效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专门为残疾人设立了电梯、斜坡、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可以在同一天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受理、审查并迅速处理,倡导为重度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现场服务。
不仅如此,该区还成立了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塔群,并在微信群中植入了法律情报助理“胡晓发”,将社区居委会干部、楼领导、社区民警、法律顾问和物业管理人员纳入微信群成员,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机构查询和导航等在线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可用、实惠、好用的公共法律服务。同时,区司法局加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组建区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为残疾人提供网上咨询与解答、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服务投诉等法律服务。
下一阶段,区司法局将继续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增强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