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0字,读完约2分钟
自1999年COVID-19爆发肺炎以来,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一直坚持做好不同层次受疫情影响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重建工作,做好有需要人群的心理帮手,帮助他们重新走进春天,感受阳光的美丽。
为了更系统有效地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充分保障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区精神卫生中心专门成立了3个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和15个心理重建工作组,深入全区所有街道和城镇,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同时,接管各集中隔离点的心理服务工作,每个集中隔离点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和一名临床医生进行往返诊断,为隔离人员和隔离点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安慰,缓解焦虑、睡眠障碍等心理不适,甚至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
在一次采访中,一位刚刚在心理咨询师指导下完成放松训练的住院医生告诉记者,自从进入集中隔离点后,他明显感到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担心集中隔离人员是否会不配合,工作中是否会有失误,是否会被感染。他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使他的睡眠成了一个大问题。“今天,心理学家让我做的放松训练非常有用。此外,我与医生交流了我的困惑,心里轻松了许多,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也很有帮助。”
区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陈玉明表示,该中心将各类需要心理干预和心理重建的人群分为五个层次:COVID-19中确诊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防疫一线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警察、志愿者等防疫支持人员,以及普通人群和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并根据其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
为了帮助公众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更科学地感受情绪温度,区精神卫生中心还开发了一个自我测试情绪的小程序——“情绪温度计”。通过扫描微信上的二维码,市民可以自我测试他们的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如果测试结果超出正常范围,他们将直接去静安心理热线。两条专职热线工作人员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到目前为止,已有368名居民进行了自我测试。此外,中心还专门设计制作了“心理服务助手”卡,将静安区心理热线、新静安微信公众号、心理门诊预约电话、心理健康自测程序等信息一一列出,帮助公众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服务资源。
区精神卫生中心在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的同时,还利用变焦直播视频和网络直播开展在线系列精神卫生讲座,普及心理保护知识;组织全区“弄堂总理”开展网上心理服务能力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心理服务能力,学会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