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7字,读完约4分钟
一直以来,静安区都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文明的种子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在街道、建筑和住宅区茁壮成长,传递着深入人心的温暖,激发出更多向上、美好、美丽的力量,推动着最美丽的文明之花。
爱情在我心中
“战争流行病”中的“静安力量”
2020年,COVID-19突然爆发的肺炎几乎使这座城市陷入瘫痪。
无论是帮助千里之外的武汉,还是用自己的力量保卫上海,广大的静安人民勇往直前,聚集了最热情的战斗力量。
在上海协助湖北的第一批医疗队成员
吴瑞
申是上海医疗队第一个援助湖北的成员,是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进入武汉金银滩医院南三病房后,申为了减少防护用品的损失,在工作中没有喝一口水。换班后,我几乎所有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她说拯救生命是她和她父亲的共同信念。“我父亲在1976年报名参加了唐山大地震,并去唐山参加抗震救灾。目前,COVID-19肺炎患者需要我,我必须去。”、、吴荣勤、石、、刘...这些像沈一样战斗在防疫第一线的“静安人”,在武汉重新开始后,终于平安凯旋而归。
面对病毒感染风险的战场
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
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也是面对病毒感染风险的战场。在实验室里,当面对送来检验的样品时,每个人都不害怕、抱怨,而且从不放弃。
为了加快检测速度和节省防护材料,一旦人们穿上防护服进入实验室,他们通常会坚持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脱下防护服,盐花在湿衣服和干衣服上留下泪眼婆娑的“美人鱼”图案。
为防疫编织“安全屏障”
更多静安人
星散,聚的是火。越来越多的静安人在城市、社区等社会领域的防疫第一线执勤,为防疫编织了一道“安全屏障”。
从2月4日到3月4日,600多名志愿者站在上海火车站的东南出口、西南出口和西北出口,引导乘客填写健康云应用程序,协助24小时疏导人员和传递体温。社会招募的志愿者被“撤回”,来自地区国有资产系统的志愿者被“转送”去工作。
腰伤复发,仍坚持自己的牙齿值班;志愿服务期间我有6天没有回家,我用一碗方便面“送”我的生日;三个月前我刚做完右膝前十字韧带手术,拿着支架去发球……每个人都互相欢呼:“在关键时刻,必须有人站起来做点什么,而我们只是这群人中的一小部分。”没有了大家,哪里来一个小家庭,让我们并肩战斗,把我们的城市团结在一起!”
它不仅是陆路的“北门”,也是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的一群全副武装的“大白”。无论是" 60后"的老前辈,还是" 80后"或" 90后"的青年,从他们戴上n95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了战友,只是为了把"欢迎回家"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回到静安的旅客心中。
同样的一级战备也出现在社区中。在全区14个镇,每天动员2500多名社区防疫志愿者,在他们的门前站岗,筑起社区安全防护墙。陕北一个居民区的年轻社会工作者沈奕敏,因为一张写着“这是一位驻村干部敲门的手”的照片而成为社区“网红”。
描述:沈奕敏的红手指(《新民晚报》)
照片中的手不仅有红肿的手指关节,而且还有许多破损的皮肤。这只手的主人是沈奕敏。敲门并打断你的手?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的。沈奕敏负责所有的旧住宅区,没有电铃,所有的挨家挨户敲门都是用手敲的。此外,由于入住率高,有时上门调查几天总是能拯救空.“我只能反复滚动到门口,并经常敲门。不停地敲,不停地敲,摩擦力太大,手又红又肿。”
文明是时尚,也是人们心中的温暖。静安区精神文明建设正在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