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6字,读完约3分钟
东方记者朱伯特。9月27日,“70年辉煌,争创新时代——2019浦东新区科普诗歌大会”在上海自贸区金桥区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一市三省”近200所中小学的师生将在为期一个月的会议上谈论中国诗歌,赞美新时代。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姜敏宣布会议开幕,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孙宇宣布科普诗“网上互动”会议同时开始。
弘扬传统文化,突出爱国主题
今年的科普诗歌大会进一步围绕爱国主义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题,围绕内涵提升、形式改进、覆盖面扩大,充分整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普+诗歌”三个方面,为提高浦东乃至长三角地区青少年的综合文化素养注入了积极的活力。
据组织者介绍,这次诗歌会议的命题范围不仅包括屈原、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林则徐、龚自珍等古代爱国主义诗歌,还包括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等。诗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万水千山只为闲情”,“飞虎队赢了,飞龙队倒了。”
拓展诗歌解读和科学普及的途径
诗歌和科普有什么关系?浦东新区科协专职副主席刘耀华在致辞中说:“举办浦东新区科普诗歌大会,是主办方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而做出的决定。”如今,我们区分科学家和作家,但在古代中国,科学家和作家是无法区分的,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现象都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长江学者、复旦大学教授、中文系系主任陈寅迟说。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也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如宋代的沈括、明代的徐光启等大科学家,都是作家。虽然更多的作家不是科学家,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田文》中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其中包括天文学30多个问题和地理学40多个问题。天地是怎么来的,太阳是怎么运行的,为什么星星会挂在空,一天有多长?等等,它既是诗歌又是科学。中秋节刚过,宋代大诗人辛弃疾就用《木兰花慢》来描述中秋节,想着月亮是从那里升起,还是从这里落下。为什么它会又圆又短,又圆又圆?这些既是诗歌又是科学。
线下诗歌科学的三维传播
据悉,今年的科普诗歌大会在延续“线下+线上”经典组合的基础上,丰富了问题类型,更新了题库,优化了算法,全面传播了科普诗歌,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和文化内涵。线下竞赛主要基于报名参加会议的学校,而在线互动的参与面更广,覆盖整个网络。因此,线上互动和线下竞争互不相关,结果也不成功。
具体来说,线下比赛分为三组: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每所学校组织一个团队参与,每个团队由4人组成,其中1名教师带领团队进行场外指导,3名学生参加比赛。记者看到,由于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学校都报名了。仅在嘉兴,就有许多著名的学校,如北京大学附属嘉兴实验学校和嘉兴一中。根据会议安排,现场大赛于10月中旬举行,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分别入选进入“诗王争霸赛”的前16名队伍;10月下旬,“诗王争霸”颁奖仪式和大会闭幕式将以现场回答科普诗和飞花的形式举行,将成为金秋时节诗歌和科普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