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9字,读完约3分钟

1992年4月18日,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上海浦东海关筹建处被列入即墨路上海造船厂职工楼。1995年4月18日,上海浦东海关正式成立。

也就是说,今年4月18日,浦东庆祝了开发开放30周年,上海浦东海关也庆祝了25周年。

上海浦东海关稽查二科科长石民于199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浦东海关筹建处。他开始了第一线的检查工作,见证并参与了海关与浦东发展的同频共振。

打破常规,参与浦东的开发建设

1992年,刚刚上市的上海浦东海关筹建处还没有搬到陆家嘴的海关大楼,那里离当时的“普开凯”办公楼很近。当时,“浦开”的一位负责人说,“当海关来的时候,浦东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将得到可靠的保证。”

可靠的保障是浦东海关坚持创新精神,探索浦东发展开放之路的注脚。

当时浦东海关筹备处的人不多,包括石民加的“新鲜血液”,但也有30多人。正是这些海关人员打破了海关历史上“准备期内不能办理业务”的惯例,创新性地提出了“准备期内准备、操作、改进”的工作方针。浦东新区的进出口事务和业务得到了筹建处的认可,并以实际行动参与了浦东的建设。

海关和浦东发展同频共振

石民最常被告知的经历是来到浦东海关后的第一次检查任务。被检查的货物是东方明珠电视塔顶部的信号发射器。那是1993年12月14日,许多人都在期待浦东新区地标的结构封顶。

“我到达施工现场时已经是五六点钟了。在黄浦江边的冬天,天很早就黑了,非常冷。”石民被包裹在海关签发的棉大衣里,打开箱子在路边的建筑工地检查。他仔细核对了产品名称、数量、型号和规格等基本信息。“在我检查并正确发布之后,施工方执行了最初的计划。通过吊装,东方明珠在当晚12点前完成了结构封顶,完成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海关和浦东发展同频共振

这次视察开启了石民在浦东海关27年的工作经历。

努力开发监管要求模型

在石民早期的工作经历中,他经常需要往返于各个现场检查点。“当时,阳高路是通往外高桥的唯一道路,沿途几乎没有汽车,条件相对艰苦。不过,当时李善芬局长对我们说,我们希望这些年轻的海关人员,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下,努力把他们的青春和才智奉献给这片热土。”

海关和浦东发展同频共振

浦东海关的关员们,正如李官昌所说,牢牢地把自己和浦东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浦东海关在参加上海浦东实施十大政策文件起草小组时,列举了政策重大创新突破的特殊条款,特别是对商业零售行业、可投资基础设施和金融行业引进外资可以设立的特殊条款,掌握了免税限额,并对投资项目的减免税和监管提出了建议。

海关和浦东发展同频共振

在对总局制定的浦东新区和保税区两大政策法规进行调研时,浦东海关也提出了政策突破性建议,如外商投资商业零售贸易经营权、保税区货物储存期限、保税加工适用税率等,以便新法规的实施。

这些对进出浦东新区和保税区的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物品的海关监管措施,将成为今后设立新区和保税区的海关监管制度的典范。

如今,浦东新区已成为国内总部经济发展最集中的地区,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中国进出口量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石民也常常觉得“现在在保税区租仓库不那么容易了。”现已调任海关监管与审查专家的石民回忆起自己在浦东27年的工作经历,感慨万千:“在海关工作了这么多年,我意识到创业越难,就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和耐力。企业家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一定会为国家和社会尽最大努力。”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海关和浦东发展同频共振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