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4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书院镇新书院社区居民孙菊华用完了《门急诊病历本》。她没有去镇上的社区事务接待中心,而是去了她家门前的居委会,不到10分钟就申请了一本新的记录簿。“这是一顿古老的午餐,你不用跑很远,也不用排队。”孙菊华高兴地说。
孙菊华经历的“饭盒”来自于2019年浦东新区推广的“远程视频处理”,将“家庭门”服务中心(站)变成了人民的“政府便利店”。事实上,经过质量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分散在全区1310个村的服务中心(站)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服务,让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家门口”的亲切感和温暖。
更方便
212个项目“在家”
新版社会保障卡申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孙菊华不仅体验到了申请《门急诊病历本》的便利,而且现在通过“远程视频处理”,人们需要处理的212件日常事务都可以在“家门口”处理,这样人们就可以不用离开自己的村庄就可以做事了。
2019年初,为了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智能、更高效的服务,实现“让群众只跑一次”的目标,浦东新区提出了政务服务远程处理机制,并在每个居住小区“家门口”的服务中心(站)配备了“五件套”智能设备——高空摄像头、读卡器、扫描枪、打印机和摄像头。
有了“五件套”,当居民需要处理事务时,只需到“家门口”的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视频连接将居民事务信息发送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以便远程处理。对于一些不能当场处理的事项,居民也可以帮助居民代为处理。
孙菊华所在的新宿园于2019年4月底开始“远程视频处理”业务。新源小区党支部书记潘说,新源小区有2000多户,离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约15分钟的路程。“老年人走路还是有点困难,现在有了‘远程视频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可以在居委会处理,受到居民的欢迎。”
记者从浦东新区社区指导中心了解到,截至2019年12月25日,全区“家庭之门”服务中心(站)通过“远程视频处理”受理的项目有69,025项,前十位的“高频率”项目包括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查询、个人信息查询、申请、更换和补发病历等。
现在,浦东的“门到门”服务系统除了方便居民工作外,还在努力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就在最近,浦东100个村庄的“前门”服务中心的“四站一室”诊所可以用于输血。这个小小的变化给许多偏远地区的村民带来了真正的便利。
更亲密
努力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
“门到门”服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按照“办公空室变零,服务空室最大化”的要求,全区1310个“家门口”服务站(中心)率先将indoor/きだ从“一人一桌一机”改造为“一人一室”,村干部成为集中办公、共享工作站、共享电脑。然而,空出来的办公室在一个房间里实现了功能复合和多功能,成为了一个群众活动的空房间。
根据《家庭门服务标准》,全区所有街道、镇、村都进行了功能布局、项目设计和服务标识的标准化,为居民提供了可量化、标准化的服务。同时,许多“家庭前线”服务中心(站)根据当地条件和不同人群设计了丰富的个性化服务。
记者从新区党委了解到,“家门口”服务中心(站)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更加注重提高效率,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村干部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出现了一大批亮点。
效率更高
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浦东还不断提高“上门”服务中心(站)社工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2019年8月底,浦东开始在各“家庭前线”服务中心(站)推行“多桌一体化”制度,努力减轻负担,提高农村生活能力,帮助基层干部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去。系统将多个原始账户系统条目整合为一个,常驻社工只需登录一个系统,填写一次数据,即可依托全区统一的民生数据库生成和使用,无需重复填写。
另外,为了提高采集的便利性,根据社工的日常工作模式,系统设计了“首问接待”、“舆情访问”、“活动开展”和“日常管理”四种场景,并开发了手机,方便社工在日常工作中完成所有的账户填写。
陆家嘴沈复社区是一个拥有2600户居民的大型住宅区。由于离学校很近,房屋交易很活跃,人事变动也很大。因此,经常走访居民已经成为居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当我们拜访居民时,我们不得不带上笔记本。当我们回来时,我们把这次访问输入了电脑,这很麻烦。现在有了“多表集成”系统,通过手机上的“人民访问”立即进入情况就方便多了。”沈复居委主任王宇说。
最近,新区党委成立了“431教室”,即周四下午3点,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对浦东1310家“上门”服务中心(站)的员工进行了互动、即时、动态、动手的工作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推进“上门”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的各种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