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5字,读完约4分钟

三十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弄潮”来了。沈志贤是当时全市最年轻的基层法院院长。当他听说浦东新区法院就要建成时,他主动打了起来。“组织决定后,我担任了浦东新区法院筹备组的副组长。1993年最高法院成立时,我被任命为首任院长。”沈志贤说道。

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我在浦东法院工作了8年,见证了浦东法院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而成长发展。从以前的锁不好,到彩钢板房子,到现代化、标准化的法院,可以说浦东法院已经分阶段实现了原来的“三个一流”的目标。”

实现“三个一流”的目标

1993年6月3日,一个写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字样的黑色牌匾在浦东新区东城壕路70号正式挂牌。一个与浦东开发开放有着共同气息和命运的基层法院诞生了。“当时,周边地区基本上是一条乡村公路,上班要花4个小时。”沈志贤回忆道。

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在医院成立之初,浦东法院举行了一次全面的讨论。“当时有五个法院的200多名警察,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各不相同。”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浦东法院提出了“培养一流法官、创一流审判工作、建一流新区法院”的目标,并为之奋斗至今。

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马朝杰,现任浦东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1993年任刑事法院书记员,一年后成为刑事法官。近年来,他审理了一批在浦东乃至全市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如证券公司相关人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金额分别为42.7亿元和40亿元,首例涉世博公务案件,“在机场刺伤母亲”案等。曾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上海法院十大优秀法官、浦东新区十大和平英雄。

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现在浦东法院充满了人才。实际上,在医院成立之初,只有17名警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还不能满足为浦东改革开放提供服务保障的要求。”沈志贤坦率地说道。结果,法院招募、招募、培训和领导警察,超过一半的警察参加了由法院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举办的夜校。

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从一组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浦东法院的不懈努力:1993年,受理案件6431件,每年结案6006件;2019年,每年收到和结案的案件数量达到155,000起。在飙升的数字背后,是浦东法院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探索接力。

浦东知识产权保护模式[/s2/]

在当今这个企业家必须称之为“知识产权”的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日常话题。然而,在浦东法院成立之初,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研究才刚刚起步。沈志贤对“飞鹰”刃系列案件印象深刻。

1995年,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关键时刻,中美合资企业上海吉利股份有限公司假冒“飞影”商标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分别被送上法庭,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保证审判质量,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局与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密切配合,依法公正及时地审结了这三起案件。该案的审理推动了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模式的诞生沈志贤说道。

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浦东法院在审理上海吉利股份有限公司假冒“飞影”商标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的构想,并于1996年获得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成为中国第一家“吃螃蟹”的法院。后来,这种机制被知识产权专家郑称为“浦东模式”。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三位一体”改革作为国家司法改革的重点工程,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201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意见,要求全国法院实行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

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如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一流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浦东法院给出了一个沉重的回答:成立全国第一个基层法院金融审判庭。“它的前身是宫廷中的‘轻骑兵’。它是一个“巡回法院”,专门受理该地区四个开发区的民事和商业案件,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推动司法服务工作。”

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2012年,浦东法院金融部受理了一起货币互换纠纷。该案被选为当时“中国积极司法的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增设了“金融衍生产品纠纷”一案,以推动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

“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浦东法院现在是国家示范法院,是中国最大的基层法院,是审判任务最重的基层法院之一,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法院。“一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追求“三个一流”的目标,我希望溥法人永远站在潮流的前列,做一个好的、影响深远的人,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浦东的司法故事。“消息来自沈志贤。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在热土上写好浦东司法故事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