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1字,读完约4分钟
跨学科思维在“无国界”校园中碰撞
学生们正在学习信息学发展课程(照片由卢湾中学提供)
在黄埔区卢湾中学教学楼的二楼,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办公室。在业余时间,老师们总是围坐在圆桌旁,啜饮咖啡,聊一会儿天。不过,他们的谈话中有一点“奇怪”——张先生,最近我要在枫桥附近教一个夜泊。你能用“声音的传播”的知识来解释“钟声在午夜敲响客船”这首诗吗?徐老师,我下节课要总结《秋诗》。你能做一个演示实验来分析叶子失绿的原理吗?你没听错。在这里,跨学科的思维碰撞时有发生,各科教师讲授的近20门“无国界课程”诞生了。
卢湾中学创建于1953年,曾是一所中学。1999年,该中学从中学分离出来,先后与洪德中学、陕西中学合并,产生了现在的卢湾中学。经过五年多的改革和探索,“无国界”的概念已经渗透到学校的教育理念中。
用校长李和的话来说,“我们打破学科、部门、教室和校园界限的原因是让学习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让孩子们嗅到未来的气息。”
消除纪律障碍,让孩子的思维主导课堂
对于刚刚进入九年级的魏九德来说,2017年是值得记忆的一年。在今年3月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初中组一等奖后,今年夏天他代表上海中学生参加了上海、香港、台湾青少年信息技术夏令营。从“一张白纸”到“编程大师”的转变是由于学校开设了一门“无边界课程”——信息学。
魏久德提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生来自各个年级,他们学习的科目涉及到计算机、物理、数学等多个领域,知识的难度从初中到大学不等。当学习领域、学科和知识跨度之间没有界限时,一切皆有可能。
卢湾中学有很多这样的“无国界课程”。例如,语文老师朗诵《江南》,汉乐府,音乐老师和舞蹈老师一起演奏音乐,一起跳舞,画出一幅“江南采莲,荷叶”的古典画卷。另一个例子是,中国教师教授这一行业的知识,而艺术教师和音乐教师在同一个大厅展示脸谱绘画和京剧唱腔,带领学生进入多彩的曲艺世界。当学科、教室和学习路径之间没有界限时,知识真正开始流动和渗透。
李和说,在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学科中,实际上有许多“知识交叉点”。一方面,“弦门”教学改写了传统的“单手”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内容和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碰撞可以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培养思维习惯。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我们希望主导课堂的不是老师或知识本身,而是孩子们的思维。”李和说。
推倒墙,一起努力教育人们
“无国界”的理念也改变了家校合作的模式。在卢湾中学,家长也是教室里的“常客”。他们有时是讲台下的学生,学习如何在亲子课程中成为更好的家长;有时他们是讲台上的老师,通过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给课堂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学生、教师、家长三人是公众,家与学校互动合作,育人更有力量。”
目前,学校面向所有家长,并成立了四个志愿者团队,包括校园安全、课程服务、社会资源和智囊团讲师。家长王军是一名优秀的课程服务志愿者。她开设的“气质学校”课程深受女生喜爱,甚至老师也来这里上课。她介绍说,这门课程每周举办一次,共14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礼仪、体格、气质和实用英语。王军动情地说:“我曾经在学校呆过,但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家里的全职太太。”我没想到现在,我还能站在三尺讲台上,对教书育人上瘾!”
为了帮助家长成为合格的"教师",学校定期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例如组织家长参加讲座和观察,为家长提供教育心理学的专门课程,以及组织家长沙龙。
李和说,在过去,学校作为学习场所和家庭作为生活场所之间有一道厚厚的墙,但事实上,学校和家庭对于教育儿童都是不可或缺的。“推倒墙,家和学校可以形成良性的合作和互动。当教育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叠加时,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获得多样化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