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4字,读完约2分钟
据黄浦区介绍,日前,思南读书俱乐部组织的“从上海到文坛”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人们冒着将近39℃的高温去听讲座,讲座座无虚席。因为人们是为这位伟人而来,为茅盾和上海共同成长的励志故事而来。
他出生在浙江乌镇,但舞台在上海。他的作品激起了人们的革命热情,并被纳入当代教学书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成了建党95周年的教材。他就是茅盾(沈雁冰),中国文学大师。2016年是茅盾的120岁生日,也是他来到上海的100年。
茅盾来到上海时,人生起点很高。从1916年到1921年,茅盾以写小说出名,但真正开始是在1921年。1921年初,他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成员之一。1922年后,他创办了《小说月报》,开始与鲁迅交朋友,在文学上有了很高的起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开始用笔发泄自己的情绪,于是他创作了《幻灭》,这是一部标题矛盾的小说。叶圣陶看完小说手稿后非常高兴,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但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一个哲学名词,不像人名,“矛”不像姓,当时用这样尖锐的笔名不好,所以他主动在“矛”字前加了一个草书字头,改成了“茅盾”。茅盾(沈雁冰)也非常满意这一变化,并一直使用它作为自己的笔名。
茅盾在上海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地位。茅盾三十出头就创作了《月蚀》、《虹》和《子夜》等代表作品,紧跟这个大都市的脉搏。《子夜》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如果没有上海的生活,就绝对没有创作《子夜》的灵感。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开雄说:“他和上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住在上海,就没有午夜。通过午夜,我们对上海有了更多的了解。”
茅盾于1981年3月因担任新中国第一轮文化部长而逝世。他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邓小平主持,胡耀邦致悼词;从今年圣彼得堡国际纪念会议上70万册茅盾作品的发行,到上海《解放日报》茅盾摄影展,到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到来到思南读书俱乐部讲学《茅盾:从上海到文坛》的茅盾先生长孙沈卫宁,都见证了茅盾是中国文学的大师,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旗帜。
茅盾在上海生活了20年,从上海来到文坛,他和上海是相互滋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