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64字,读完约8分钟
自南朝以来,上海的发展和更新一直与滨水区紧密相连。北宋初,上海老城厢形成了最早的居住部落和官方机构。当时,华亭县的东北贸易十分频繁,海船每天都沿着吴淞河驶向青龙镇,水上交通十分活跃。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河上游淤积严重,海船泊位改为上海浦西,即今天的十六铺地区。
明代,吴淞河下游开始淤塞,农田水利受到影响。朱元璋派夏元吉治理江南水患,废弃吴淞河下游旧路,将太湖之水从刘家合河引入海中,疏浚上海东北部的樊家浜,并将其与黄浦相连。从此,黄浦江的海岸线变成了。它已经正式从吴淞河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条连接国内外水系的大动脉,并成为未来孕育上海城市文化的母亲河。
十六铺:它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水上客运中心
2003年9月24日下午6时35分,开往定海的“海上旅游2000”是十六铺客运站的最后一班飞机。第二天早上,“紫竹林”号从定海缓缓停靠在十六铺客运码头,成为最后一艘停靠在这里的客轮。2004年12月2日,十六铺客运大楼由南向北逐渐倒塌。十六铺码头自此关闭。
这可能是十六铺历史上三个最失落的时刻。现在,它已经冲走了领先地位,肩负起了游览海滨的新使命。
自宋代以来,青龙镇逐渐衰落,位于十六铺地区的上海镇崛起。明清时期,十六铺成为商品的集散地。当时,十六铺沙船业特别发达,河流经常“相连,帆一排排”。因此,上海被称为“连接天津的河海,中国东南部的城市”。
黄浦江畔南外滩规划
1843年上海开埠后,国内外贸易日益增加,外国船只装载大量货物进入上海。在随后的30年里,十六铺继续修建10多个码头,成为南阳、北洋和长江航线的枢纽。
因为当时十六铺位于法租界和中国的交界处,所以鱼龙混杂。一方面,绝大多数外国人从十六铺码头踏上沙滩,许多有志气的人也从十六铺码头搬到了全国和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一些流氓大亨,凭借这里复杂的社会背景,有左有右。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经济重心北移,一些大银行和商人迁入租界,十六铺开始衰落。抗日战争期间,石楠遭到19次轰炸,从十六铺到董家渡,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十六铺码头隶属于上海港务局,并正式命名。当时,轮船仍是人们出入上海的首选交通方式,而两次重建的十六铺客运站,因其宽敞高大的客运大楼(可容纳6000多名乘客)而再次繁荣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它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上客运中心,日客流量超过4万人次。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水上交通的比重急剧下降,十六铺客运站逐渐被冷落。进入21世纪后,根据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规划和布局,长江航班已陆续停飞,定海、普陀山航班也已移至吴淞、鲁超港,十六铺客运码头作为水上门户的地位不复存在。
今天,十六铺重生了。十六铺地区一期改造工程作为黄浦江两岸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竣工并对外开放。二期改造工程于2015年开工,建成后成为黄埔滨江段主要水上旅游码头。
回顾历史,人们仍然记得,当一排排装着货物的沙船缓缓驶过时,拥有众多码头和繁荣商业的上海迅速崛起。它曾经是上海的门户,是西方经济和文化进入上海的见证,是无数先人梦想的起点。
外滩:英国人喜欢的泥滩
作为黄浦江畔最著名的地段,上海外滩是世界了解上海的窗口,也是上海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毫无疑问,现代乃至现代上海的“变脸”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外滩开始的。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放了港口。从那以后,外国人不断进入上海,住在当时的上海县城。
一天,英国驻上海领事巴福尔离开上海县,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英国人做生意和生活的地方。
他来到一个不起眼的泥滩,泥滩前面是波涛汹涌的黄浦江。周围一片荒芜,长满了芦苇。它是一个理想的发展选择,因为它可以停泊商船和军舰,方便进出贸易,并毗邻上海县。巴福尔的这个地方是外滩,有“世界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从1843年英国商人怡和在北京东外滩的十字路口租了块地,建造了一栋两层楼的住宅和办公楼,到1849年,外滩的11家外国公司建造了类似的砖木结构建筑。1860年后,许多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相继出现在这里。
19世纪末,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和水泥等新材料的引进,大约一半的外滩建筑得到了重建,并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那时起,包括怡和、汇丰、江关和沙洵在内的11栋建筑已被改造成高层建筑。建筑形式上出现了简单立面的早期现代主义。许多建筑注重豪华的风格,华丽的室内装饰和更加完善的设施,形成了今天的外滩建筑综合体格局。
在市政建设方面,解放前外滩没有防洪墙,只有用铁索连接的石柱栏杆。1949年和1954年,两次台风、潮汐和暴雨同时袭击了上海,市区被大约1米深的水淹没。自1956年起,上海开始修建砖砌防洪墙。到20世纪末,防洪墙已经提高到“千年一遇”的6.9米标准。
与此同时,外滩10万平方米建筑的外墙也开始了“洗脸”模式,以恢复其原有风格。1991年1月,经市政府批准,外滩的泛光灯和建筑物的泛光灯定期开启。经过重新布局的黄埔公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专门为游客设计的休息场所。
2007年,为了迎接世博会,外滩被彻底翻新。2010年3月28日,新外滩建成并向公众开放。通道建设、滨水区改造等六大项目建设后,空活动室增加了40%。黄浦江从北到南,黄埔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陈毅广场、金融广场、情人墙广场和信号塔广场成为新外滩的特色。
老外滩
世博浦西花园:在旧船厂讲述新故事
回到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会的开幕日。当时,卢浦大桥东侧是世博会的浦西花园,汇聚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展厅,还隐藏着一座百年老厂——江南造船厂。这个新的和旧的显示了历史上的巨大变化。
1865年,清政府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1867年,江南制造局在高昌寺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的诞生。
江南制造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从1867年到1905年的近40年间,其工程技术和制造水平一直处于中国大规模工业发展的前列,代表了当时民族工业的最高水平。
黄浦江畔世博区
1905年3月,江南制造局被“从码头分离”,江南造船厂(后改名江南造船厂)专门从事造船业务。从1927年到1937年,江南造船厂建造了大量的海军舰艇,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7年“八·十三”事变爆发后,江南造船厂成为日本飞机轰炸的重要目标。两个造船厂和一半的机器被炸毁,整个造船厂被迫停止工作。
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签署的第一个命令是接管江南造船厂。恢复生产后,不断创造新中国第一名:建造第一艘潜艇和第一艘护卫舰……20世纪80年代后,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一大批高科技船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底,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江南造船厂被上海世博会征用。2008年,江南造船厂搬迁至长兴岛进行重建,江南造船厂原址保存的一些旧建筑成为该市珍贵的历史遗产。
随着世博会浦西花园的建成,不同形状的主题馆和企业馆取代了原来的厂房塔吊,其中的旧建筑就像历经沧桑的老人,看着土地焕然一新。
在世博会博物馆、城市足迹馆、日本工业馆、中国船舶馆等由江南工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建筑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新奇的展品,还可以通过保留下来的钢梁结构触摸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脉搏。
现在,这个老造船厂讲述了一个新的故事——黄浦江畔的公共空室基本连通后,当年的营运码头基本保留,公共空室与江岸和遗迹融为一体。甚至原有码头与防洪墙之间的断桩和混凝土块也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增加了现场的历史感和趣味性。此外,重新点燃了56盏世博会火焰灯,并在细节中保留了世博会期间的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