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1字,读完约4分钟

东方记者毛立军、王。11月24日报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兴业路76号,每天门口都排着长队。这是韩晶和她的朋友们工作的地方。

描述:第一会场纪念馆展览研究部副主任韩晶向Dongfang.com记者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览研究室有韩晶等8人。你可能没有见过它们,或者你可能在博物馆经过它们,但是你在这里看到的展览都是由它们安排的。如何更好地向观众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是他们的工作。

在古墓中收藏了20多年的珍贵文物终于幸存了下来

作为会址纪念馆的基础展览,“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展览”自201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100多万人次。

描述:蓝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印章隐约可见。

在一楼的陈列柜中,蓝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是展出的21件一级文物之一,与同时展出的另一版《共产党宣言》一起,被称为会场纪念馆的“市政厅瑰宝”。如果你仔细看,在封面左下角的一个长方形印章上,仍然可以辨认出“张井泉[任亚]的书在藏山秘密洞穴中记述了20多年”的字迹,这就是记录这件珍贵文物背后故事的印章。据展览研究部副主任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117件文物中,有张保存的8件图书,均为一级文物。

"一大人"讲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墓穴20余年

又名张,是浙江宁波最早的中共党员,1922年上海金银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中国苏维埃政府出版部部长。正是他在白色恐怖时代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件。

韩晶告诉东方记者。这个文物背后的故事。”1927年冬的一个下午,张带着一批文件、书籍、报纸悄悄回到镇海霞浦祠堂后面的老家。他把随身携带的东西给了父亲,然后悄悄地离开家乡回到上海。老人假装张已经死了,为他和他已故的妻子建了一个坟墓,一起埋葬,其中张的是衣冠冢。老人小心翼翼地用几层油纸把这些文件、书籍和报纸包起来,把它们藏在张·任亚的空棺材里,并把它们埋在坟墓里。为了不被人发现,连墓碑上都故意写了一个静态的字。”

"一大人"讲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墓穴20余年

这场葬礼持续了二十多年。解放后,张的父亲知道儿子有危险,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儿子的消息。年富力强的老人拿出藏在张衣冠冢里的文件,要求他的第三个儿子张把这些东西归还共产党。据《红色中国》报道,张于1932年在从瑞金到汀州的途中去世,享年32岁。

"一大人"讲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墓穴20余年

1959年,张藏在手里的一部分见证党的发展史的珍贵文献资料,被捐赠给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的前身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并保存至今,其中包括陈望道先生1920年9月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描述:二楼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的俄文和英文版摘录。

很遗憾,只有俄文和英文版的晚会节目缺少中文版[/s2/]

“我总是为没有找到中文版而感到遗憾。”韩晶口中的“遗憾”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它清楚地记载着“我们的党被命名为中国共产党”。

在展厅的二楼,展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计划和决议有关的展品。中文部分清楚地标明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件的出处。最重要的议程之一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博物馆里展出的党的纲领摘录有两个版本,一个来自CPSU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有关文件是俄文的,另一份是英文的。”

"一大人"讲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墓穴20余年

说到英文版的起源,韩晶讲了另一个故事。其中一位伟大的代表人物陈公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发表了一篇硕士论文,在附录中写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被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马丁·威尔伯偶然发现。2015年,我们特地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转送了陈红波当年的硕士论文,并带回了晚会节目英文版的扫描件。”

"一大人"讲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墓穴20余年

作为一名规模庞大的工作人员和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研究员,韩晶说,当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亲眼看到这份珍贵的文件时,她非常激动。目前,俄罗斯和英国的参考资料在展厅展出。唯一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那一年的中文版本。《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的中文版已被翻译成俄文,而陈公博论文的英文版已成为俄文版的证据。

"一大人"讲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墓穴20余年

“如果你能找到中文版的程序和决议,那真是一件大事!”韩晶说。

除了基本展览外,几乎每两个月都会在会场的纪念馆举办一次主题展览。韩晶和她的朋友们一直忙于这些展览。会场里有近10万件文物。对于展出的每一件文物,他们都尽力寻找相关材料并进行考证,然后将难忘的历史融入故事中告诉你。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一大人"讲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墓穴20余年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