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清代同治时期上海县地图

在古代,上海是长江以南典型的水乡,县城内外河流和港口纵横交错,被称为“有船无车的泽国”。这座城市东西走向的主要河流和港口是赵家浜和方邦。方帮将黄埔水从宝带门(俗称小东门)引至市区,途经一清桥、长生桥、关彝桥、陈石安桥、广府桥、马东桥和西马桥,最终到达西北城墙。

史话黄浦|从方浜到上海老街

旧上海航道图中的方邦等河流

自宋代以来,它一直是上海的行政和经济中心。天盛元年(1023)以前,在上海市区最早有记载的管理机构——防浜河岸,设立了“上海事务处”,主管茶、盐、酒的税收。丁敬五年(1264年),原来位于青龙镇的海运部迁到了位于方邦南侧的上海,方邦不仅是海运局所在地,也是海上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又称“缺场”。咸春年间(1265 ~ 1274),上海城建立,坊帮两侧为上海城的中心区域。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元初发展成为“华亭东北的一座大镇”。元朝28年(1291年),朝廷批准建立上海郡。大德六年(1302年),县府建在方邦南侧(今方邦中路以南,广启路附近)。清咸丰五年(1855年),海防殿位于防帮北侧。1911年上海光复后,它成为上海军事总督办公室的所在地。

史话黄浦|从方浜到上海老街

方邦旁的广佛寺和榛子学校

方邦附近有着深厚的文化遗产。宋·(1260~1264)年间,唐世厝、唐世恭在方邦(今路以西)长生桥西北购买旧房,改建成梓潼寺(文昌宫)。咸春五年(1269年),在梓潼寺后建了一座名为“古修堂”的房子,这是上海最早的市镇研究学校。在方邦的北面,有广佛寺、城隍庙、陈翔寺、磁州寺等寺庙。此外,还有京剧艺术家的行会组织、梨园公所和为艺术家的孩子开办的严陵学校。沿着城市的一条道路,叫做钱缪街,两旁是茶馆、酒吧、银屋、银行和企业。

史话黄浦|从方浜到上海老街

晚清时期,方邦积淤,逐渐淤塞。光绪三十四年(1908),方邦东端(从黄浦江到城墙)被填平,方邦东路建成。1912年至1913年,该市河道段被填筑,方邦中路采用砾石路面,宽度为6.4 ~ 17.6米。

前方邦中路东段(人民路交叉口)改造

城隍庙前方邦中路

方邦中路东段(河南南路以东)依托四通八达的十六铺码头和成千上万商人聚集的城隍庙市场,长期保持着繁荣热闹的市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的人文景观使它拥有丰富的商业和文化遗产。通韩春中药、三大相布店、丰大同酱园、叶大厂糕点都在这里。从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和商业布局,展示了明清至民国时期老上海的历史文化变迁,见证了上海700多年的发展。

史话黄浦|从方浜到上海老街

方邦中路旧貌

几十年后,这个地区的房子变得陈旧,设施也在老化,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危险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豫园被列为上海的旅游景点,另一条邦中路的改造也提上了日程。1999年1月,豫园商务旅游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与石楠经贸委等部门联合实施了投资2500万元的“上海老街”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于同年6月18日竣工并对外开放。

史话黄浦|从方浜到上海老街

重建中的方邦中路街道房屋

老街的开幕表演

改造后的“上海老街”长825米,以三排楼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全长500米,在道路两旁原有商店和房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修、装修和改造,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市场风格,并修复了格子窗、门板、樊栏杆、落地摇门等。,有飞檐和角楼,有滴水的花边和马头墙;西区长325米,新建仿明清建筑近4000平方米,有砖瓦粉墙、红柱飞檐,反映了上海老城区的民俗风情。

史话黄浦|从方浜到上海老街

老街牌楼

清末民初老街东段的建筑

上海老街的商业布局突出了百年老店,如童、老、吴、万佑全、邱天宝、老上海茶楼、德顺酒家、德意大厦、西施豆腐屋、丁娘子布庄、荣顺堂、尹波堂。与此同时,冯丹茶馆、名医堂等具有传统特色的店铺也相继成立,展现了老上海的商业和旅游风貌。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史话黄浦|从方浜到上海老街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