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7字,读完约5分钟
第十五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将于4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本次博览会以“与美国同行,成就未来”为主题,旨在展示和宣传学校在美育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黄浦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遵循黄浦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艺术素养,推进艺术课程改革,探索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开展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课程的“专业化”, 推进学校艺术科技团队建设,鼓励学校建立小型多元化的艺术团队。 在此背景下,我区围绕“建设高质量的海派文化教育,率先建设学习型社会区”的总体目标,将“江河皆入海,江河皆包容,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海派文化独特风格深入融入区域艺术教育特色的创造中,继承、融合、提升,不断为我区美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开展丰富的美育实践。
特色项目推动美育产品的创造
从点到面加强学校艺术课程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的专业优势,通过派教师上门拓展学校艺术课程内容,开设50多门拓展课程,编写120多套教材,尝试开展“微视频课程”。构建联盟,加强学生艺术团队建设。根据各个学校部门的特点,通过构建儿童音乐联盟、舞蹈联盟、合唱联盟、民间音乐联盟和管弦乐联盟,中小学学生艺术团队将蓬勃发展。我区有6个市级学生艺术团,包括3个市级重点学生艺术团。(市级重点:青年艺术活动中心的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和儿童艺术团;市一级:青年科技活动中心民族管弦乐团、大同中学管弦乐团、格致中学弦乐团)交流演出,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表演中,合唱团获全国一等奖;这支民族管弦乐队在上海获得了一等奖。青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季青年合唱团赢得了许多国际奖项。今年,它举办了“春韵”上海黄埔青年合唱团专场音乐会,成为上海春季国际音乐节历史上第一个举办专场音乐会的学生艺术团队。
进入校园,形成“一所学校,一种产品”[S2/]
区教育局与区文化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方面绞尽脑汁,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组织学生社团的深入培训,形成“一校一品”的局面。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能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它帮助项目继承人选择潜在的和可持续的技能继承人。
清华中学在2014年推出了“非遗产”课程。四年来,学校邀请“何元宵”第三代传人何先生作为课程总导,携手传授“上海灯”的民间工艺,积极开展“非遗入校园”的文化交流推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非遗”文化,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学校通过规范“上海灯节”传承工作室的建设,以“传承帮学生”为依托,不断推进“上海灯节”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断推进“非遗”深入校园发展。叶静初级中学依托“人文老西门”的地理优势和文庙、上联会老西门分会的社区资源,打造具有“雅诗书画对联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2015年,学校成为上海楹联学会老西门分会楹联文化教育点,2016年,学校被评为“诗、书、韵-楹联文化教育”优秀非遗传研究基地。
“继承”和“传承”凸显海派经典[/s2/]
近年来,我区在学校体系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六进”机制(进教材、进班级、进课外、进网络、进师资建设、进评价体系),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长效机制。五个单位被评为校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非遗传研究基地。
2017年,黄浦区与上海人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传承“上海语言进校园”和“沪剧、滑稽戏等无形艺术”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计划在小学“快乐活动日”融入上海语言学习课程,让孩子们“说上海话,说好上海话”;在一些中学开设上海语言传播课程,借助滑稽剧团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优秀剧目;在区域层面,上海开展童谣创作指导和收集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在习得方言、领略语言魅力的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外,黄浦区教育局与知名品牌“恒源祥”合作,引进了市级非遗产项目——恒源祥海派毛纺工艺项目,并以课程的形式将这一具有上海学校经典特色和上海制造业荣耀的传统工艺推广到中小学。在感受魅力的过程中,大多数未成年人都增添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活动现场,黄埔区七所具有美育特色的学校的师生将与非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和工匠大师携手,带来精彩的互动体验项目,参观者将在现场感受到黄埔上海学校美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