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19字,读完约5分钟
1997年,黄埔区第一个支持非正规劳动组织发展的载体——百邦服务中心诞生了。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实地考察黄浦区非正规就业发展情况时,称赞了“百邦”,它不仅为工人提供了将个人技能与就业市场和产品/服务相结合的载体,还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维护家庭稳定。它还将这种实现“体面就业”的开创性做法称为“上海模式”,并在全世界推广。
非正式劳动组织适时诞生
改革开放全面启动后,中国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大多在40到50岁之间。由于缺乏知识、年龄大、工作技能单一,他们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就业困难家庭”。有这么多人要养活,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就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及时出现。
1996年7月,上海市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鼓励下岗职工从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若干试行意见》。1997年,百邦服务中心成立。成立五年来,通过发展1500多个非正规劳动组织,帮助约13000名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正规”非正规就业的道路,不仅保证了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此,2001年,百邦服务中心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一级集体创优单位,被评为上海市第九、十届市级文明单位和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非正规劳动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企业为导向的劳动组织,是指下岗职工寻找企业服务,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另一类是指政府部门为服务社会而建立的公益性劳动组织。据了解,自1998年以来,政府通过购买社区四保(即清洁、绿化、维护和维持秩序)公益岗位安置了就业困难人员,并全额缴纳了社会保险费;安置人员的收入水平略高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就业困难人群的矛盾,而且国有企业改革的其他措施也得以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探索了一种就业支持机制。这项政策已经发展成为目前的就业援助政策,并成为促进就业的长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正式劳工组织正在蓬勃发展
随着各种支持非正规就业政策的不断推进,2003年7月,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下发了《关于规范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管理的若干意见》(沪劳保九发(2003)34号),对上海非正规就业工作具有“纲领性”意义。该文件公布后,政府职能部门还出台了非正规劳动组织可享受免抵押贷款和贷款利息补贴的政策,并于2005年出台了促进非正规劳动组织开放园区的政策。今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小企业主创业,原卢湾区创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辖区内创业园区建设规划。
苏祥目前是萧墅养老集团的董事长。2001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从第一个非正式的劳动组织卢普清洁服务社的成立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并在多年竭诚为人民服务中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因此,2005年,他受邀负责卢湾区五里商务园的工作,并与政府合作,指导小企业主在非正规劳动组织中创业。基于多年来对相关政策的熟悉和实践经验,苏祥在指导小企业主创业时给出了包括如何把握市场和内部财务管理在内的一系列指导意见,帮助数百名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创业。
现阶段,公益劳动组织也蓬勃发展。从最早的“社区四保”(即保洁、保绿、维护秩序)岗位,到2003年,扩大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万人就业工程”,包括9个社会共管团队和4个公共服务团队,包括交通共管、劳动和社会保障共管、助残助老。2005年,各区、县、镇开始根据地区情况自主开发一批“千人就业工程”。
非正规劳动组织淡出历史舞台
随着“4050”工人从劳动力市场上退休,非正规劳动组织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011年,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停止认定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通知》。自2011年12月1日起,我市已完全停止受理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认定申请。同时,《通知》明确指出,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已转向鼓励设立工商登记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
2013年,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调整和完善本市“万人就业工程”助理员队伍管理的指导意见》,截至当年年底,助理员队伍全部转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型后,协调员团队不再以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形式进行管理,协调员的劳动关系得到了明确。2017年11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人民社会保障局等六部门关于指导推进本市公益性劳动组织转型的通知,并对其他公益性劳动组织进行了全面转型,于2018年6月完成。
非正式劳动组织于1996年出现,2018年退出历史舞台。22年的发展实践证明,非正规劳动组织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而且促进了就业观念的转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也被劳动者和社会广泛接受。下岗职工在寻求再就业的过程中,彻底抛弃了“进全民所有制单位,做正式职工”的观念,树立了“没有高尚的职业,就没有行中的优越”的就业观念。同时,非正规劳动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大量专业社会服务队伍的形成,促进了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