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2字,读完约8分钟

黄浦区认为,文明的黄浦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黄浦区始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各部门、各单位、街道的精心培育,区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队、公益组织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和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形成了动员全民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的氛围。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其中,南京东路街、南京路等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学习雷锋服务人民,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外滩街道永年楼助残智能志愿服务项目和残疾老人关爱项目荣获中国“百项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五里桥街荣获“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黄济人被授予中国“100名最美志愿者”的荣誉称号。这些受到全国和上海表彰的优秀群体、优秀个人和优秀项目,在全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充分发挥“一街一市一园一线”的特色品牌效应

近年来,黄浦区形成了“一街(南京路)、一城(豫园商城)、一园(淮海公园)“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特色品牌,从南京路民兵35年学习雷锋的志愿服务活动,到创建淮海公园这一全市第一个公益性主题公园,再到2017年贯穿全线的黄浦江畔。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通过区域联动和军地共建,街道单位和街道社区共同摆摊设点,坚持每月25日在南京路开展法律政策、绿色环保、医疗卫生、居家生活知识咨询、老年人健康、青少年保护和残疾人关爱等服务。2017年12月5日,“世界志愿者日”,黄埔区第四个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在南京路步行街落成揭幕。全区204个市级文明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将组织志愿者执勤,实现365天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成为黄埔区志愿服务的新地标。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提升“社区公益项目双向诉求”的品牌效益

2015年,黄浦区启动了“社区公益项目双向申报”工作机制,即每条街道每年以项目方式公布社区公益服务的“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由社区单位党组织自愿申报,相互对接并签字实施,实现了“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效果。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以这项工作开展较早的小东门街为例,五年来,共有76个社区单位党组织申报了135个公益服务项目,17个社会组织和98个志愿服务队参与了项目服务。东街车辆管理协会、姚希车友家园等品牌项目知名度高,形象地诠释了“文明志愿,汇聚你我”的包容理念。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发挥专业志愿者服务团队的作用

黄埔区聚集了一批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根据医院患者数量庞大,特别是社区居民对医疗的巨大需求,各相关街道加强了与辖区内医院的合作,建立了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了拜访和指导医生、医疗咨询、健康知识讲座、公益性诊疗项目服务等活动。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瑞金二路街道组织瑞金医院彩虹家园导医志愿者,协助医务人员每天在门诊大厅为患者提供预检登记、医疗指导、医疗咨询等服务;淮海中路街道定期协助曙光医院开展“义诊”项目;南京东路街道和常征医院经常组织青年专家举办社区免费门诊活动,受到社区居民和患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医学院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为专业志愿服务团队的生力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45名研究生举办了“医学生与社区相遇”的医学宣传活动,上海卫生医学院11名学生与社区独居老人配对,提供医疗、健康、保健指导和粮油收购服务,受到社区每个人的欢迎。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关爱老年人的创新志愿活动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社区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的矛盾,特别是空老巢老人,各街道采用的“小老人扶老”互助模式在志愿服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瑞金二路街道的新上海商志愿者站组织志愿者开展“助老助老”活动,为孤寡老人和空老巢老人提供医疗救助、精神慰藉、生活救助等服务;在半松园路街道,启动了“老人与老人-老人伙伴计划”,社区中的年轻志愿者与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结成伙伴关系,通过家访、情感交流、社区关怀等形式,使独居老人健康成长。去年,194名年轻人与968名独居老人配对,从“年轻一代尊重老人”变成了“同龄人爱老人”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为有特殊家庭困难的儿童提供综合志愿服务

特殊家庭困难儿童是所有街道、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队的重点和服务对象。通过全方位的志愿者服务,这些来自不同家庭和民族的贫困儿童可以得到黄埔志愿者的悉心照顾和帮助,快乐健康地成长。

例如,老西门街的“华侨母亲”志愿服务队已经连续四年与十多个困难儿童配对;瑞金二路街发起的慈善早餐项目“天使遇见宝贝”,在便利店为12名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价值8元的免费早餐,减轻了这些困难家庭的负担;针对少数民族来沪经商的情况,豫园街道在豫园小商品市场设立了少数民族来沪联络站,同时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团队,组织志愿者开展“豫园少数民族之家”、“爱心助困儿童”等活动,通过商家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友好交流、团结友爱。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深化环境治理的志愿工作

环境治理是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传统的志愿服务项目,也是深化志愿服务的关键内容。近年来,新组建的河流保护队、道路管理委员会等志愿服务队已成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力量。

例如,在外滩街成立的苏州河保护小组不仅关心苏州河的日常水质,保持河水的清洁,还关心市民沿河的出行和游客的安全。每个志愿者都经过训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以便为巡逻做准备。用来帮助落水的人;豫园街道成立了由居民骨干、街道商户和社区单位组成的“四牌楼道路管理委员会”。截至目前,已有30多名居民和商业志愿者参与了四牌楼路综合整治工程。他们积极参与四牌楼路综合整治工程,巩固了“董藩街”重点整治区的成果,建设了“邻屋”便捷服务基地,为环境管理志愿服务创造了亮点。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完善社区自治志愿服务

各街道积极探索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自治,努力解决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例如,半松园路街道将“公益性小额风险投资”机制引入社区自治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共治和自治,形成各方良性互动;瑞金二鹿街成立了一支3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通常深入居民区,视察民情,听取民意,记录《民情日记》,向居委会和街道报告收集到的1500多条社会情况和民意。问题解决率达到95%。人民感情气象员的志愿服务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和地区领导的肯定。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拯救斑马线”从我开始

每个月,在淮海路黄陂南路交叉口,一群身穿志愿者服装、挥舞宣传牌的青少年向路人宣传“红灯停,绿灯行,救救我们的斑马线”。在上海市共青团委员会和上海市文明办的指导下,由黄浦区团委主办,区文明办支持,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承办的白领亲子交通文明行动启动。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经举办了40多次活动,来自500多个家庭的近2 000人参加了活动。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除了每月定期进行道路宣传外,《斑马卫士》还将“黄埔现场大师”带入企业和校园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立体宣传和联动推广,充分体现了“政府搭建平台、白领主导、新媒体互动、公众参与”的模式特色,使交通文明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社区微更新,绿色微自治

近年来,黄埔有不少老式的小巷子。为了提高of/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だよききだだだだよ的利用率,通过“共享模式”对社区进行了微观更新和改造

去年,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微更新”试点取得显著成效,惠及3400多户。通过实施房屋内外改造、胡同基础设施改造、空公共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调整优化,实现了拆除违章建筑、改善居住条件、保护历史风貌、提升社区景观的四位一体效果。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在改善老式住宅区硬件设施的同时,一些住宅区也在进行“绿色微自治”。“果味家庭?绿色邻里作为一套“绿色自治”模式,通过动员社区力量,形成了社会组织引导、专家引导、居民主导的和谐社区模式。居民通过加入“水果之家”参与社区绿化的建设和管理,采用社区植物,交流养花理念,装饰社区园林,美化生活环境,营造热爱和保护绿色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次以建设社区绿色共享空房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创建活动,为历经百年沧桑的淮海广场、河河河坊、锦江等老街增添了一抹“绿色”的活力。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