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7字,读完约3分钟
黄浦江是流经上海的最大河流。河面大约550米宽。古老黄浦江两岸的大部分地区没有河岸,只有海滩。因此,古老的黄浦江比现在更宽;黄浦江把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古人无法在黄浦江上修建桥梁和隧道,渡船是过河的唯一选择。因此,历史上黄浦江两岸建起了许多渡船。
在古代,渡船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上海的“善堂”(古代慈善机构的名称)通过社会集资建造和经营的渡船,称为“民船”,另一种是政府投资,委托较大的善堂经营和管理,称为“官渡”。因为渡过黄浦江有风险,所以政府对渡船、渡船和渡船工人等有明确的规定和强制性要求。
修建外道时,在赵家浜修建一座桥,紧靠江海大观,名为“官桥”
秦荣光记录了黄浦江的25次穿越。从龙华到苏州河口的黄浦江是离上海最近的一段,也是最集中的一个路口。从西向东,有:曹安、周嘉、高昌、南仓、北仓、永济、张家浜、老白、杨家、官桥等道口。一些渡口的名称至今仍存在,如“老白渡”。“轮渡”与“白轮渡”相近,这个“老白轮渡”应该是“老轮渡”的错误,就像“外白轮渡桥”是“外轮渡桥”的错误一样,应该是上海较早建造的轮渡;对于一些渡口名称,必须进行考证,找出其原因和影响。
上海的户籍已经超过3万户。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由华亭县东部的“高昌、昌仁、北亭、海曙、新疆二十六保”正式设立。明代,青浦县由“北亭、海曙、新疆”在上海县西部建立。因此,明朝万历年间,上海县成立。明朝时,城隍庙必须建在县级行政区,大多数城镇和乡镇以下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土地庙——司徒庙。高昌乡旧址在今天的高雄路,高雄路旧名为“制造局路”,旧名为“高昌寺路”。1860年,高昌寺作为军营被“洋枪队”占领,建筑被毁。后来被江南制造局征用。因此,在原“李雪寺”旧址上又建了一座高昌寺,现为半松原路。因此,半松园路的旧名也叫“高昌寺路”。大约在1875年以后,神庙遗址被建成了一个营地和神庙
晚清《画报》画了“江海关”
南仓渡以南仓附近或以南的黄浦江渡口命名,后更名为“南码头”。今天,南浦大桥以连接浦西南码头和浦东的大桥命名。当然,所谓的“北仓渡”是以位于“南仓”或“南仓渡”北部的渡船命名的。在秦荣光的时代,“北仓”就是现在的董家渡,很明显,“董家渡”这个名字出现的比较晚,可能是在清朝中期以后。
1857年,负责海运税收管理的江海北关在英国租界外滩13号建立,这是现在的海关大楼(现在的海关大楼是1927年重建的)。原海关旧址恢复使用,命名为“江海南关”。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时,南关再次被摧毁。同治年间,它选择了赵家浜的黄浦江来重建新的南关。江海南关主要负责海上和内河运输的税收管理。长城以东的赵家浜上有几座桥,如郎家桥和香瓜桥。江海南关旁边的那个叫关桥,所以黄浦江码头也叫关桥码头;清末,赵家浜被填为“大码头街”,现为复兴东路(东段),桥梁被拆除。然而,关桥和关桥码头作为常见的地名,却是“关桥无桥”的原因。
1891年,《点石斋画报》在黄浦江赵家浜口(复兴东路)画了“大码头”。这是官方码头,后来成为官桥码头
几年后,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位于“官桥”的水果批发市场已经搬离“官桥”,而“官桥”和黄浦江畔的毗邻之地已经变成了上海新的文化景点——老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