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7字,读完约5分钟
据黄浦区新闻报道:“我们用了半年多,非常满意!”陈阿姨住在五里桥街公房小区,每天都出入,对自己楼里新安装的电梯很满意。去年6月,在公房小区5号楼和6号楼安装的两台电梯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黄埔区第一个成功的旧房电梯安装工程。到目前为止,半松园路街道也实现了“安装电梯”的零突破——中南小区18号楼安装的电梯也顺利投入使用。
党建带路,改造工程有效
居门路361弄公房社区建于1995年。五里桥街桑城住宅区是一个集公房和商品房于一体的老住宅区。只有两栋7层楼,有6个门牌号,72户人家和2家商店。像中心城市的许多社区一样,这里的居民老龄化程度很高,60岁以上的居民超过70人,占居民总数的35%。
在总支部召开的住宅区协商会议上,居民要求安装电梯的呼声很高。党总支会同公房社区工业委员会,以党建为指导,通过“三会”制度,组织业主进行“二次协商”。最终,三分之二的社区业主同意,五楼和六楼的业主100%同意。
电梯安装过程非常复杂,项目审批、规划审批、房屋安全认证、施工许可、质量技术监督、竣工验收、居民安装电梯费用分摊等问题都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因此,由居民独立组建的5号楼和6号楼“电梯安装促进小组”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名受信任的驻地代表当选为小组成员,负责筹资、事务协调和项目推广。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用于提高电梯建设成本的银行卡由一名代表保管,密码由另一名代表掌握。但是,如果要签署相关文件,必须由三个人同时签署才能生效。
桑城居委会还开展了上门“挂牌”活动,宣传党员的社区模范身份。自升式电梯施工费用分摊方案确定后,差额为5.2万元。正当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位老党员主动“认领”。在他的领导下,越来越多的党员加入了索赔小组,共同筹集了这笔资金,使电梯安装工程顺利进行。
多级联动,电梯配备“加速”
“回顾过去,电梯的成功安装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指导,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推广平台。很多人和部门都在幕后帮助我们……”半松原路街道中南社区工业委员会负责人的肺腑之言得到了很多居民的认可。
根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土地规划局、市质监局联合下发的《关于2016年在既有多层住宅建筑中增设电梯相关建设管理审批的通知》,由区房管局、区土地规划局、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区市场监督局四个部门负责电梯安装工作。审批需要10多张邮票,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
自去年起,区房管局联同区土地规划局、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区市场监督局,共同研究了黄浦区现有多层住宅楼电梯建设的审批流程,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办理审批的时限。相关部门积极简化各自审批权限内的工作流程,积极主动满足居民需求,缩短审批时限。同时,设计并制定了在现有多层住宅小区增加电梯的实施流程图,增加电梯所需的所有必要流程步骤和相关信息都包含在安装电梯的流程图中,方便社区行业委员会申请。
其中,街道发挥了主导和协调作用,率先在申请安装电梯的住宅区现场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指导行业委员会开展项目审批、资金共享、方案设计、安全论证、管线移位等工作。同时,居民委员会、行业委员会和住宅物业在社区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安装意愿宣传和口头咨询,对部分有疑问的居民进行解释和说明,争取理解和支持。
正是在多部门联合服务的联动下,黄浦区旧住宅楼电梯安装问题真正实现了“破冰”,给其他焦急等待的老居民带来了希望。
居民是自主的,他们找到了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记者走访发现,在建的公房小区、中南小区和陆毅公寓的每一部电梯的成功安装,都体现了居民自治的丰硕成果。
中南社区工业委员会的闫朝刚是18号楼电梯安装的正式参与者。在他看来,安装电梯主要有两个困难:第一,每层楼的好处不同,意见很难统一;第二,同意或不同意,没有任何僵硬的法律和政策,依靠邻居之间的感情。
如何突破这两个“困难”,找到居民利益的“最大公分母”?关键是要依靠居民的自主权。
在中南社区,通过建立“楼领导”等居民自治骨干队伍,了解了大楼的情况,成立了由党员、楼领导和热心居民领导的电梯安装筹备组,并通过多次业主大会、协商沟通、居民家访等方式。,发挥了居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居民自主确定改造方案,选择设计单位,制定筹资和补偿标准,并坚持定期、透明地披露资金收支、招投标等细节。,并逐渐形成了“自己”
在公房社区,“五自主”——居民自主咨询、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监督、自主服务是关键。如果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音,建筑负责人和居民志愿者会挨家挨户发出安全通知,并在社区内进行巡查,在做好居民思想工作的同时,确保居民的出行安全。
“对于遇到的问题,行业委员会和居委会建立了一个平台,让居民们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和决策。”公房社区工业委员会主任丁认为,社区居民“各抒己见,各尽所能”的自治氛围是旧房电梯安装成功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