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7字,读完约5分钟
导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共青团中央旧址,黄埔剧院,南京东路云起馆...作为党的诞生地、共青团的诞生地、国歌的演唱地、上海解放第一面红旗的升起地,丰富而深厚的红色文化映衬着黄埔市的璀璨背景。在7月1日建党周年之际,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本刊创刊以来,该报与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推出了“黄浦红色地图”栏目,向读者展示了黄浦红色地图以及黄浦革命历史和革命烈士的故事。
党的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原《新青年》编辑部位于黄埔区南昌路100弄2号(原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巷)。1920年初,陈独秀为逃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从北京来到上海,住在《新青年》编辑部迁入的老余英里二号。
1920年5月,作为建党的第一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老余英里二号成立,开展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6月,陈独秀、李、、余秀松、石存同、陈公培在老余英里二号接见,并决定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组织,又称中国共产党发起小组。上海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创办报刊、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等方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组织工人工会,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工人运动;与此同时,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党的建立和发展培养年轻干部。上海共产党还通过写信、派人指导和组织具体组织,积极推动各地早期党组织的建立,成为各地共产党人开展党建活动的联络中心。1920年8月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的先进分子,以及日本、法国的中国先进分子,相继建立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6月,随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到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
该遗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二层及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已纳入保护利用范围。
原《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环龙路老余阳里2号(现南昌路100弄)
[/s2/]中国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诞生于此
心有印刷局旧址位于复兴中路221弄12号(原李成玉市拉菲德路)。将近100年前,第一个完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诞生在这个石库门的房子里。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制定的理论和实践纲领,于1848年2月14日在伦敦首次发表。1920年2月,《上海周报》邀请在日本留学的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回到他的家乡浙江义乌的分水堂村,日夜翻译着日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翻译完成后,《每周评论》被迫停止出版。中共早期组织决定以“社会主义研究会”的名义出版这本书,于是在李成玉12号租了一所房子,成立了一个小型印刷机构——“心有印刷厂”,意思是“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新的”。8月,《共产党宣言》作为“第一批社会主义研究”出版,封面上印有马克思的半身像,共56页。有趣的是,由于排字工人的疏忽,这本书的书名被印成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共印刷了1000册,很快就有一本空出售。经过9月份的修正,又印了1000份,背景颜色由粉色变成了蓝色。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完整的中文译著,给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一场及时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积极的理论和思想准备,成为当时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
该遗址为两层旧石库门巷建筑,砖木结构,朝南,已纳入保护利用范围。
拉菲德路12号李成玉心有印刷厂(现复兴中路221弄)
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成立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位于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渔阳巷,乔佛里大道)。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余秀松、石存同、叶天地、袁振英、金嘉峰等八位青年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成立时期的基本工作是接近劳动人民,学习共产主义和社会科学。它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起成立了上海机械工会和上海西工人半日制学校(后来改为“工人娱乐俱乐部”),编辑出版了广受欢迎的劳工运动刊物《劳工圈》,并深入工厂进行社会调查。
为了报道共青团的革命活动,更好地培养革命干部,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在新洋里六号组织成立了外国语协会。那时,有五六十个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外语学会学习。在这些年轻人中,大多数去了俄罗斯学习。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中发展了、任、、肖、、彭树志、柯庆时、徐志珍、、任、布、梁白泰、廖华平、傅大庆、周兆秋等20多名团员。
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李雨阳第六团成为团中央机关所在地。由于革命活动被租界当局注意到,4月29日,李雨阳六号被法租界巡逻室搜查。五月,停止活动。
该遗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年4月30日,修复了八个多月的“李雨阳”联盟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向公众重新开放。
乔佛里大街渔阳巷6号共青团中央旧址(现淮海中路567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