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4字,读完约5分钟
"我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做公益和志愿者的组织?"“我想参加社区活动,但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注册。”“工作结束后,需要动员党员。如果相关程序不清楚,我可以向谁求助?”许多年轻的白领都想为社会发光,但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述问题。在大埔桥,街道工人带着巨大的研究课题和热情走进大楼。
打破障碍,走进商业建筑
大埔桥街地区有28栋商业建筑,如太阳月光和田子坊。街道通过“互相号召,立即推动”的方式,为企业员工“做好”了两个新党的党建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去年10月,一个“新居民”——中海国际中心在大埔桥街受到了欢迎。随着新企业和新员工的到来,中海国际中心的调查几乎与其招商工作同步进行,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性质、员工的特点和主流需求。
“为了真正建成‘楼上的分店’,大浦桥街道通过了中海国际中心的试点,尝试从街道、物业、企业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改变以往街道部门分别联系楼宇、物业、落户企业的方式,使大型科研人员成为沟通各方的桥梁,并以‘两个新党建工作’为突破口逐步深化合作。”
带着研究课题走进商业建筑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大浦桥街党建中心的工作人员周军微笑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作为一座高端商务写字楼,一个财富500强企业的聚集地,中海国际中心起初的态度是‘冷’的。它的开发商和物业认为它们不是住宅区。独立企业和街道有什么关系?我们并不气馁,并决心把热情变成垫脚石。”周军和她的同事在物业人员的陪同下,对在中海国际中心落户的企业进行了逐户调查,收集了相关资料,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从企业规划到员工生活的需要,几乎没有遗漏。
不知疲倦的热情和准确到位的研究项目最终打动了中海国际中心的开发商,双方坐在一起讨论如何为建筑企业和员工提供各种公益活动和服务。
您告诉我推送特色项目
在大规模调查之初,街道工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中海国际中心的劳动人口具有高学历、高收入、年轻、海归多的特点;入驻企业大多是外资企业,没有一家有自己的党支部。“如何让大楼里的党员和工人更方便地参加党员活动,让普通员工能得到更多的照顾,然后把各种个性化的服务送到大楼里去,是我们在大研究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周军说道。
今年春节过后,周军和他的同事郑林和王嘉文再次走进大楼。住友制药的一名员工说:“我现在的党员身份需要转移到街上。”你能帮我吗?”街道立即向员工伸出了援助之手,面对面地解释了详细的流程,并告知他所需的准备材料,帮助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要求。此后,街道和建筑企业越来越近。"今年4月28日,中海国际中心联合党支部正式成立."周军介绍道。
即使只是为了一个员工,街道也尽力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需要,这让中海国际中心的企业看在眼里,心里暖暖的。“你给我打电话”、“精确推送”和“个性化服务”成为双方交流的热门关键词,在大规模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需求。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夏天是一个容易生病的季节。我们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吗?“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今年5月和7月,在党建办公室和服务办公室的联系下,中海国际中心的52名员工参加了红十字救援集训。从伤口包扎到心肺复苏,白领们已经吸取了一个完整的教训。作为一个特色项目,该培训已在建筑中推广,并受到企业的追捧。
逐步满足需求
随着大规模调研访问的深入,街道与建筑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急救培训课程已经唤起了许多企业员工的健康意识,许多人希望除了急救培训之外还能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大埔桥街将“智能医疗”的概念引入其管辖范围内的建筑物。通过与大埔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为一些企业提供了现场健康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
作为一名80后社区工作者,王嘉文在调查访问过程中特别关注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她发现,一些白领对2.1分的办公室生活不满意,想利用零碎时间来拓展自己的兴趣技能。因此,大浦桥街道在中海中心推出了白领“午休时间”项目,调动了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资源,为白领带来了自制手工等文化活动。许多白领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大浦桥街的“一杯动力”品牌公益活动成为他们发光发热的平台:通过app打卡,使用自己的水杯,实行垃圾分类,从而达到减少建筑垃圾源头,增强绿色环保意识的良好效果。
当大调研工作一路走来时,周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调研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关键是要回应群众的关注和需求,一步一步地走出去。”在建筑调查过程中,我和同事学会了如何把握需求趋势,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使调查真正在员工中“开花”和“结果”。